自主招生,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标签:
教育娄延果上海《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人民日报自主招生讨论专题:
是选拔多元人才还是另类“掐尖”,是高考补充还是升级版本
自主招生,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晨雾 / 转贴
从2003年正式实行的自主招生,被寄希望于突破“一考定终身”的藩篱,两个出发点是效率和公平: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选拔更有潜力的人才;提供更公平的渠道,帮助多元发展的学生迈入大学。
然而,这项改革始终在各种争议中前行。在“效率”层面上,有人认为,自主招生只是换个马甲“掐尖”,甚至已成为升级版“高考”,并没有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公平”层面上,有人认为,自主招生为经济困难学生、非城市学生设置了隐形门槛,缩小了农村生源进入重点大学的通道。
高校如何使用好自主权,在效率与公平间取得平衡,兼得“鱼”与“熊掌”?自主招生正在经历某种困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这种困局显得更加复杂,寻求解困之道的冲动也极为迫切。
——编者
新学期才刚开始,不少高三学生俨然已进入了自主招生的备考季:在上海,自主招生类的备考教辅正在热销,甚至有高二学生也加入提前购买的行列;在北京,有关自主招生考试辅导的讲座陆续开讲;许多教育机构为抢占自主招生培训市场份额,在刚过去的暑假也“火拼”了一把……
可以预见,明年的自主招生又将是一场大战。只是,这样的自主招生,距离最初的设想有多远呢?
另类掐尖?
成绩好坏依旧是重要考量,但淘汰了“只会考试”的学生
“最基本的硬性指标是平时成绩排在年级前50名,其他方面也很好,是同学们公认比较强的人。”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小程高中就读于上海某所著名中学,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资格。他这样评价当年母校推荐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们。
高校在高考前自行举行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在高考时获得降分录取,通常比该校录取分数线低几分到几十分;或者进入高校投档线后,在挑选专业上享受优惠——这是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常见做法。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高综合素质是自主招生的“选才之道”。然而,在从小“考”到大的教育环境下,能够获得名校自主招生“橄榄枝”的学生,首先还是在各类考试中胜出的佼佼者。河北省石家庄第一中学副校长娄延果坦言,在自主招生中,学习成绩仍然是重要考量因素,“我们在推荐学生时也会先以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很难通过自主招生的笔试进入面试。”
但在面试阶段,真正筛选下去的是“只会考试”的学生。娄延果总结说,最可能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是那些“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要比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实力。”
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王国华看来,自主招生也为“成绩一般”的学生开辟了新路:“以前有个学生在哲学上造诣挺深,但其他科目成绩一般,他通过在自主招生中获得降分录取的资格,最终考进了名校。”
损害公平?
名校生能被口头承诺加分,而农村娃甚至不知自主招生为何物
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自主招生的待遇截然不同。
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自主招生已经开始显现“中学名校效应”。清华大学在上海自主招生没有笔试环节,但小程在正式参加面试前,就已经得到清华的口头“优惠”承诺。
清华招办人员来到这所中学,先向一些拿到竞赛一等奖的学生抛出保送承诺,然后和未拿到保送资格的小程等人见面。小程说,招办老师让我不要考虑其他学校了,清华肯定给我优惠。此后,小程通过校荐、提交书面材料、参加面试,最终获得30分降分提档;而且如果他是裸分过档,可以加10分挑选专业。
承诺源于口碑——这所上海名校每年有40多人保送北大和清华,另有不少同学能通过两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小程所在班级的40多位同学,几乎都在进校时就定下通过竞赛保送北大、清华的目标。
而在四川达州,潘媛媛是清华在当地招收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自主招生考生——降10分提档,挑选专业时也有“优惠”。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2010级工业工程系的她回忆说:“居然在达州引起了轰动,甚至传成我被清华提前录取。小城市的人对自主招生太不了解。”
“之前我也没听说过自主招生,但当年清华给了我们学校1个校荐名额。”媛媛平时成绩一直比年级第二高出40到50分,所以拿到了资格。而她的同学也不知自主招生为何物,从她口中才有所了解。
此后,媛媛在成都参加了笔、面试。她说:“笔试时理科有很多涉及竞赛知识的题,如果没学过根本没法做,学过就很轻松,像达州这种小城没有学校能提供专门的竞赛教育。面试时,来自成都的学生很多是一个学校的,相互都认识,我自己一人感觉压力很大。”
参加了今年高考的邵鑫曾就读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西吉中学,“我没有听说过自主招生,身边也没有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他来自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农村,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种地。他说,在农村,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将和父母一样,终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我以前特别喜欢打篮球,但为了高考,基本不玩了。”
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唐徕回中英语教师吕新萍认为,农村学生特别是西部农村学生由于教育资源缺乏,在特长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加之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他们无力支付竞赛辅导费用,也鲜有竞赛获奖证书,甚至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交通费都成问题。
听完自主招生的相关解释后,邵鑫说:“城里孩子生活条件好,可以学习特殊才艺,但我们农村的学生没这样的条件和机会。高考是改变我人生唯一的途径。虽然2011年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想明年再试一次。”
素质教育?
自主招生倒逼中学强化竞赛辅导,期待人才选拔更加多元
“高校自主招生对我们学校的教学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王国华介绍说,学校对学科竞赛的培训已经有了一套成型体系。目前,重庆对高考加分政策趋于收紧,学科竞赛培训对学生的意义就更多体现在自主招生考试中。
学生从高一开始可通过选修课和自修课学习竞赛课程,或在假期参加夏令营、冬令营,而在高三参加竞赛之前,又会有一支专门的竞赛教练队伍给他们培训。当然,在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之前,学校也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时间不长,只是为了让学生心里更有底气。”王国华说。
石家庄第一中学今年成立了“创新英才班”,对文化课成绩不错且有某一方面特长的高一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娄延果说: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中培养模式,让这些学生的特长在高中3年得到充分发挥及增长,3年后不论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还是普通高考进入大学,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
谈到自主招生目前存在的弊端,王国华表示,考试时间拉得过长,会给高三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从得到通知、准备材料、取得资格,再到参加笔试、等待成绩、参加面试,前后两三个月的时间会耗去学生很多精力。“一旦学生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失利,就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从而影响高考备战。”此外,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标准和时间不一,每年的政策也都在变,给学生备考带来困难。
娄延果认为,虽然高校有了自主招生的新途径,但根本上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没变。他举例称,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升大学时可以走自主招生之路,但他之前必须要先以不错的中考成绩进入不错的高中,再以不错的成绩获得推荐资格,再以不错的成绩通过面试。
“可以说,‘不错的成绩’是学生最后得以在考官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娄延果注意到:国外大学在选人时,对于学生高中3年“考得怎么样”并不那么重视,反而更加看重在这3年里,学生“做过什么”。
“那些在高中阶段乐于参加社会实践、乐于科学研究、乐于组织各类活动的学生,往往在面对国外大学时更吃香。”娄延果建议,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再宽松一些,标准再多元一些,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倒逼中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赵梓斌 刘志强 刘峰 刘源浩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7日
信息来源:2011-09-0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9/07/nw.D110000renmrb_20110907_2-12.htm?div=-1
自主招生要重点招特殊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震
自主招生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制度设计忽视了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急迫需求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对人才的差异性要求,二是民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不平衡这些问题,只是单纯在高考外加上自主招生,可能会演变为重复竞争,劳民伤财。
目前,大多数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都在中心城市,再加上城市考生在信息占有方面要明显优于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考生,因此来自基层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劣势。在招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实施自主招生在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和边远地区考生的机会。如此一来,社会底层或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机会将进一步减少。
而且,从目前的模式来看,自主招生似乎正在变成新一轮的应试竞技,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各种暗箱操作人情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随之而来,造成社会不公。
自主招生的目的本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不拘一格选人才,那么就应该将重点放在特殊人才的延揽上。譬如,国家急需而人们不太愿意从事的艰苦专业,如地质、探矿、石油、农业推广、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在这些方面给考生一定优惠,公众不会有反对意见;其次,必不可少又属于冷门的基础学科专业,如哲学、历史、天文学、考古学等,这些专业因为冷门且需要长期的学习兴趣,公众也能够理解;需要特殊天赋或才能的专业,如数学、文学、艺术、体育等,这些专业所需的素质是能够用专门标准测定的。无论如何,别把全部专业拿出来搞自主招生,更不能把那些诸如金融、外贸、管理之类的热门专业列入自主招生的范围,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破坏教育公平。
总之,问题不是要不要高考,而是怎样进行高考和考什么。同样,问题也不是要不要自主招生,而是哪些专业需要自主招生和怎样进行自主招生。没有高考就不能保证教育公平,没有自主招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选拔。
(本报记者张烁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7日
信息来源:2011-09-0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9/07/nw.D110000renmrb_20110907_3-12.htm
高校应慎用自由裁量权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统一的录取标准可能不一定适应各个高校的要求,所以在招生中当然可以让高校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问题是,由于目前整个社会缺乏公信力,高校招生公平因此也难以获得公众的充分信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就需要进行调整。
一是高校的考试、招生工作,应该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可信度。我在参加哈佛大学的录取考试时,不仅有本校教授,还有其他学校的教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此外,国外很多高校的面试和录取是相互独立的,面试和录取的执行者并非一批人,录取时,招生委员会的委员们看不到学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哪个学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招生腐败的出现。
二是对社会底层进行保护。印度就有规定,高校招生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社会底层,我们也可以同样规定大学农村生源的比例最低是多少。现在,我们对少数民族在分数线上有一定照顾,对农村生源,也应有类似的保护措施。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名校就一定看中高分数,这是个误区。我认为,要在成绩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多元标准,如对社会服务、实习等经历的考查,看看这个孩子在除了课本知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也有高考(SAT),它们对分数也有要求,但分数只是基础,各所学校会考查学生提交的诸多材料,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考查综合素质。比如,做过哪些公益活动,以及职业志向表述等,这些项目通常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在国内,我们常常想要告诉别人自己获过多少奖,但在美国高校的申请表上却找不到“所获奖项”这一栏。学校更看重的,是有没有自己的爱好,为了这个爱好做了哪些努力,未来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等。
另外,我特别反对高校在本地进行自主招生,因为本地的“关系”肯定很紧密。在目前高校没有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更多信任之前,自主招生只能是且试且看。
(边晓璇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7日
信息来源:2011-09-0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9/07/nw.D110000renmrb_20110907_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