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平权,原来也是北京孩子的渴望

(2010-10-20 18:23:08)
标签:

北京

高考

《中国青年报》

新华每日电讯

义务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 每日一评

高考平权,原来也是北京孩子的渴望 
 
晨雾 / 转贴


  这些孩子的认识水平,比那些担忧“外地生源分享北京的高考优惠政策,增加本地生源的竞争压力”的成年人,要高出很多。今天的孩子将成为未来的主人,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前景多了一些信心

 

  “我们希望,有一天,曾经和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那些和我们一样在北京出生、成长的同龄人,不再因为户籍与我们相隔甚远。”这样的声音,来自一群北京的中学生。这些参加“(希望计划)”公益社团的北京知名中学学生近日发出《农民工子弟平等高考倡议书》中的呼吁,让农民工子弟在京参加高考。(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不能异地参加高考,是现行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共同结果。经过长期的呼吁和努力,目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漂一族”的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升高中也已基本不存在障碍。但在高考环节,还严格以户籍所在地作为报考依据。高考这道最关键的关口,对前面的开放也是一种否定。很多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仍面临被“打回原籍”的结果,在所在地无法专心读书,回到原籍又面临“所考非所学”。高考的户籍限制,严重影响高考公平,也制造了独具特色的“高考移民”现象。

 

  异地高考目前仍不“现实”,但大量的随迁人口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达到997.1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以上。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

 

  高考的户籍隔离效应,也会向上传导。据媒体之前报道,在上海某些中学,外地户籍和本地户籍的学生被人为筑起的“隔离墙”严格分开,彼此被要求互不来往,连校服的颜色、课桌的新旧都不一样。部分城市孩子的家长认为,外地孩子学习差、喜欢打架,并且他们反正要回老家参加高考,所以也不会好好学习,在一起恐怕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也对这种公然的“区别对待”表示支持。

 

  在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笔者的第一反应,不是进行制度化的追问,而是在想,同在一个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里,面对如此赤裸裸的隔离和歧视,这些孩子该作何感想?是像大人一样安之若素,还是在心底埋下了不平等的种子。

 

  此次北京高中生的倡议告诉我们,孩子对身边同伴的处境也有切身体会,对不公平也有天然的厌恶。这些学生,来自北京最好的几所中学,他们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农民工子女一同游戏、学习,深切感受到了户籍限制的不公。并且,他们并不愿享受“羊圈”里的优待,而希望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展开竞争。高考不公平的后果,被他们提升到了制造群体分裂、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度。这些孩子的认识水平,比那些担忧“外地生源分享北京的高考优惠政策,增加本地生源的竞争压力”的成年人,要高出很多。今天的孩子将成为未来的主人,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前景多了一些信心。

 

  当然,我们不能坐视不公平与孩子一起长大,户籍门槛存在一天,就可能影响很多人一辈子。当务之急,是如何回应孩子们的呼声,推进高考公平。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教育部早前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申报试点,但至今未见下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承,异地高考问题涉及户籍改革等各个方面,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全面推进仍有很大难度,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这样的表态难说积极。虽然我们深知,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考的公平,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和高校真正的自主招生。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重建公信力,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坐等。具体到异地高考,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可以通过招生名额调配,协调各省份的录取指标;对于随迁达到一定年限,又在本地就读高中的学生,允许就地参加高考,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案。

丁永勋(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信息来源:2010-10-20《新华每日电讯》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10/20/c_13565822.htm

 

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 

北京高中生呼吁:让农民工子弟在京高考

 

    本报讯(实习生邵媛菲记者李新玲)“我们希望,有一天,曾经和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那些和我们一样在北京出生、成长的同龄人,不再因为户籍与我们相隔甚远。”这是参加“Hope Project(希望计划)”公益社团的中学生近日写于《农民工子弟平等高考倡议书》中的心愿,他们希望全社会都关注这一问题。

    自2010年初开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手足联谊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的数十名中学生,共同发起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并成立了“HopeProject(希望计划)”公益社团。

 

    他们主动与北京社会科学院联系,每周由同学们组成小分队到北京社科院建立的田村社区活动中心,与农民工子女一同游戏、学习。期间他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享受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通过观察,这些中学生认为这种因为户籍带来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由此决心致力于倡导农民工子女平等高考的宣传工作。

    但是,他们的举动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此举是不是会让外地生源分享北京的种种高考优惠政策,增加北京当地生源的竞争压力?”

 

    对此“Hope Project”成员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首先,我们有一种思维习惯,可以称为‘羊圈思维’。想弄一个又高又大的羊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在这个羊圈里内斗,自以为很厉害。现在户籍政策就是那个羊圈,如果这些考生只有在羊圈的保护下才有竞争力,他们在社会上能有什么样的作为?”

 

    这些中学生认为,高考是相对而言公平的竞争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民工子女如果失去了高考这通向大学的途径,则很有可能重复他们父母的职业和道路。北京户口的人和农民工渐渐成为两个分裂的群体,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尚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现在谈追求平等高考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这是社会上对这些中学生行为的另一种质疑。对此“Hope Project”成员表示:农民工子女不愿完成义务教育的根源正是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参加当地高考。对于他们自己和家长来说,不能参加高考就没有上学的动力,既然无法通过高考改变自身命运,所以不如早早辍学出去打工挣钱。

 

    近来“Hope Project”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权问题。


信息来源:2010-10-19《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0/19/content_342809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