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 语文“平稳”数学“出新”
(2010-06-08 15:46:30)
标签:
教育高考语文命题王春辉北京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高考首日语文“平稳”数学“出新”
首批8万课改生迎来新高考,语文新增“阅读延伸题”给考生更大自由度;今日进行文理综和英语考试
晨雾 /
转贴
本报讯昨日,北京首批8万课改生迎来新高考。对于首日结束的语文和数学考试,有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相对平稳,数学则有所创新,有难度。今日,将进行文理综和英语的考试。今日白天大部分时间为多云天气,气温和昨日不相上下,对考试并无不利影响。
语文
作文题“似曾相识”
“语文的题目出得很有水平,值得表扬。”昨日上午,一位考生半调侃着说,脸上挂着放松的笑容。这样的笑容也出现在很多考生的脸上。作为新高考的第一科,语文给紧张的考生吃下了一个定心丸。
语文命题专家也表示,今年出题比较温和主要是考虑目前课改还处于探索阶段,不适合过于严厉。
今年语文的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阅读延伸题”。一位今年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这个取代了过去“语言运用题”的新题目,着重强调考察考生的感悟、发现和见解能力,与其他题目不同,这个占20分的新题型,评分时只有相对客观的标准,而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
“这个题目的设置就是为了给考生一些个性化的表现,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北京一六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书琴说,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不过,不少考生在昨日考试后,仍然对阅读延伸题心中无数。“柳宗元的《宋清传》和季羡林的《海棠花》,这两篇文章都能看懂,而且文言文《宋清传》的观点也已经用现代文阐释明确,但我们的阐述能不能得分,还是心里没谱。”在标准答案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对于这种自由度的把控显得并不太适应。
今年的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让很多考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出现了个别学校押题成功的案例。
对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师黄春来说,今年的作文题并不新鲜,甚至很早就有类似的作文题目出现在各种题库和考试考卷中。
不过在一线语文老师看来,学生们对这个熟悉的题目也出现了一些“审美疲劳”,似乎并不愿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品味其中的内涵。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李煜晖说,同一个话题,在不同年纪的人们眼中,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思考,这正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果不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分析思考题目,押上题目也没什么值得庆贺。
数学
女生诉苦“好多题不会做”
昨日下午,北京八中考点,数学考完后,不少考生走出考场都感慨题目难。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学生,能把所有题目全部做完的仅有两人。一名女生走出校门就大声向父母诉苦,好多题都不会做。二龙路中学一男生则表示,题目跟平时的不大一样,题型比较新,上手需要时间,自己最后一道题没有做完。
今年数学给北京八中教学处副主任、市级骨干教师王春辉的感觉同样是“敢于探索,创新力度大”。他表示,尽管今年是北京新课程第一年高考,但试题并没有一味求稳,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大胆取舍,甚至一步到位,创新力度出乎多数人意料。相比去年,今年考卷的难度要高一点。
信息来源:2010-06-08《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6/08/content_109893.htm?div=-1
评析·语文
“课改第一年没有为难学生”
昨日高考语文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今年语文试卷不难,尤其是考题题目“一目了然”。对此,北京语文命题专家表示,“课改第一年没有为难学生”,今年出题比较温和主要是考虑目前课改还处于探索阶段,不适合过于严厉。
考题题目
题目易懂可省时间答题
今年考生对语文试卷最赞赏的一点就是考试题目“一看就懂”,往年高考,很多考生反映,其实考题并不是很难,但题目却很复杂,得琢磨半天才能看懂。
对此,今年参与命题的一位专家解释说,由于今年答卷文字量相对增加,在命题前期的调研发现,这样的文字量对于部分考生来讲,时间比较偏紧。所以今年考题题目比较通俗易懂,原则就是不设学科以外的障碍,让考生把时间省下来答题。
诗文默写题
不会因多答题而不给分
今年语文试卷上有道“诗文默写”题,要求考生在给出的6道题里任选4道进行默写。有些考生因为紧张,没仔细阅题把6道题全部答完了。“怎么办?多答了不会反而不给分数了吧?”北京二中考点一考生担心地说。
对此,这位命题专家表示,当初出题时已经预估到会发生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解决办法,阅卷领导小组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比如会按考题顺序进行判分等。绝对不会因为考生多答题而不给分。
阅读延伸题
答得“言之成理”就能得分
这位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整体与往年保持一致,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阅读延伸题”。课改主张考生研究性学习,增加延伸题就是为了强调学生的感悟力、发现能力和见解能力,这样的题其实是向优等生倾斜。
昨日有考生反映,感觉这道延伸题没有评判标准,不知道什么样的答案才是标准答案。对此,这位命题专家表示,该题有相对客观标准,在尊重考题文本的前提下,考生只要答得“言之成理”就能得到分数,如果与文本大相径庭,那分数肯定会很低。
信息来源:2010-06-08《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6/08/content_109896.htm?div=-1
评析·数学
“创新力度出乎多数人意料”
北京八中教学处副主任、市级骨干教师王春辉: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的数学科考试结束了,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耳目一新。
第一,风格亲切,考生不意外。对这份题,考生可能感觉似曾相识,与此前的模拟练习很类似,可以说是练什么就考什么。这也正说明出题人与教师、学生的目的是一致的,最终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不是找学生毛病。
第二,平稳中有创新。20个题严格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考察主要知识、基本方法。保持了北京卷的一贯特点:关注考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如第14、第20题等,情景是全新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第三,敢于探索,创新力度大。尽管今年是北京新课程第一年高考,但试题并没有一味求稳,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大胆取舍,甚至一步到位,创新力度出乎多数人意料。其中倒数第2题给人印象尤其深刻,题目新颖不落俗套,学生平时常用的方法不能解决了。但问题不是偏了、怪了,而是回归到解析几何最本质的问题: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今年考卷的难度比去年要高一点。试卷梯度明显,入手容易,但真正完全解决,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顽强的意志。考试后接触到一些水平不错的孩子,他们大都觉得这份试卷比平时的模拟练习难度要高,阅读量大,计算量大。
这份试题对北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实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求教师真正的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来源:2010-06-08《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6/08/content_10989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