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闲书过眼录之《归于尘土》

(2015-03-15 18:04:08)
标签:

文学

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

文化

分类: 枕边书

2014闲书过眼录之《归于尘土》十五、《归于尘土》;哈罗德·品特;华明译;译林出版社。


尘归尘,土归土。万事万物归于虚无。


品特戏剧里的人物常常自说自话,一个舞台上的人,却在不同的世界里喃喃自语,彼此无法理解。《风景》中的贝司和达夫,《沉默》中的爱伦和拉姆齐,《往日》中的迪利、凯特与安娜……我可以一直把本书中每部戏剧中的主人公罗列下去,这成了贯穿品特戏剧的主题。主人公在同一舞台上不停的诉说,有时自语,有时交流,有时追忆,有时迷幻,但最终我们听到的只有沉默。品特有时用静场来表现无法排遣的沉默,有时用彼此疏离的语言来衬托中间横亘的无边寂然。


《月光》中的杰克和弗雷德,我们最终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言语,他们到底是谁?他们自己是否知道自己是谁?品特戏剧中的破碎语言,像一个触须,摸索着黑暗,却得不到呼应。那些神秘的拼图,读者也许能拼出某一种图案,但可能每一种图案都是不同的,每一颗心灵的回声都有不同的旋律。


如果无法理解产生的是荒诞,品特的戏剧当然要归入荒诞的范畴。品特最初是一个演员,他扮演过既是编剧,偶尔也担纲导演,《归于尘土》首次上演时,品特就是导演。作为演员、导演、编剧三重身份合而为一的他,却似乎并不关心观众读懂了什么,不像我国的某些导演,或者迎合观众的眼光,或者拼命借人物宣传自己的思想,惟恐观众听不懂。品特用一种极其晦涩的方式,让自己的人物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叙述故事。在我看来,整部书中,也只有《背叛》还略好理解,其他几部几乎全令读者如茫然摸索于迷宫中,却又隐然觉得有一个出口在前方。


品特一部著名的作品《生日晚会》第一次上映,遭受恶评如潮。有一天,他去剧院看自己的戏剧,对引座员说,他就是这部戏剧的作者。对方眼中有了一种奇怪的光,随即领他走进已经关闭的二楼正座,在那里,他看到整个戏院只有六位观众。结果,这部戏剧只上映了八场就撤下了。


2005年,哈罗德·品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距离横亘其中,才能看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