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07严持戒律 |
有一天,佛祖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佛祖告诉诸比丘们说:「一位圣王在于远国治化之时,如能成就七法的话,就不会被怨家盗贼所擒获的。那七法呢?
(一)其城郭极为高峻,修治极为齐整,这就是所谓那位国王之成就第一种之法。
(二)又次,那个城的门户很牢固,这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二种法。
(三)又次,那个城的城外之堑乃极为深,而且很广,就是所谓那个城的成就第三种之法。
(四)又次,那个城的城内有好多种种的谷米,其仓库乃盈满,就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四种法。
(五)又次,那个城,乃饶诸薪草,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五种之法。
(六)又次,那个城,乃有很多的器仗(兵器),以备诸战之具,就是所谓该城的成就第六种之法。
(七)又次,该城的城主乃极为聪明而高才,能豫知人情,如可鞭,就用鞭,可治,就用治,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七种之法,使外境不能来侵。
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该城的国主能成就此七种法,外人不得娆近的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比丘,也是如是的。
如果能成就七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其便的。那七种呢?比丘!
(一)如戒律成就,威仪具足,对于犯小小的戒律尚且会怖畏,更何况是大的戒律?这就是所谓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到其便,犹如那个城,又高广,又极峻,那样,是不可能沮坏的。
(二)又次,比丘!如果眼根看见色境时,不起想着,也不兴念,具足眼根而没有所缺漏,而保护其眼根;那些耳根之对于声境,鼻根之对于香境,舌根之对于味境,身根之对于触境,意根之对于法境,也是如是,都不起想,如具足意根而没有乱想,具足拥护意根,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二种法,而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门户之牢固那样。
(三)又次,比丘!多闻而不忘,都恒念思惟正法道教,从前所经历的都皆备知,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三种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外堑极深而且又广大那样。
(四)又次,比丘!多诸方便,对于所有的诸法,则初也善,中也善,后也善,都具足清净,而得修习梵行。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四种法,有如那城郭内储有好多的谷米,外寇就不敢来侵入那样。
(五)又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四禅),也不脱漏。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五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备有很多的薪草,外人就不能来触娆那样。
(六)因又次,比丘!证得四神足,所为都无难。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六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内所有的战具都具备那样。
(七)又次,比丘!其能分别五阴、六入、十八界,也能分别十二因缘所起之法,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七法,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主,为一聪明高才,知道可收则收,可舍则舍那样。现在这些比丘,也是如是,都具知分别五阴、十八界、六入的诸病。
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的话,那弊魔波旬终皈不能得到其便。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求方宜,去分别阴、界、入,以及十二因缘,而不失去其次第的话,便能度脱魔界,弊魔就不能处入于其中。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故事出处:
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四卷
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