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下疑云》——意大利蓝队巨人的背后(七)

标签:
桌下疑云屏幕非标准型技术性加倍莱特纳加倍意大利步兵 |
分类: 话说桥牌 |
铁幕落下、隔绝了蓝队的世界冠军
继续阅读之前,我先告诉你们一件事情,在1975年以前,蓝队从来不做莱特纳加倍(对抗满贯定约的指示首攻加倍,要求首攻人做出特殊首攻,通常是同伴能够将吃),但他们也从未在满贯定约的首攻中失手,凡是同伴有缺门的时候,没有攻不中同伴缺门的时候。而蓝队在对抗满贯的首攻中,送墩让对方做成的次数是多少?
零!
这让我们联想到2013年的百慕大杯决赛,意大利在对抗摩纳哥时,Madala的一个首攻,他不仅准确首攻到了同伴Bocchi的缺门,而且是在同伴没有加倍且他有两个5张套可以选择的情况下。
试试你们的首攻:
叫牌过程不赘述,右手方开叫1H,左手方进行逼叫进局的加叫,之后双方扣叫、询问关键张到7H,你与同伴都没有叫过牌?
来吧!
同时,类似我在前面发的加倍3D的牌,蓝队在世锦赛中经常做“非标准型技术性加倍”,也就是说,他们在对方开叫一阶花色后进行加倍的牌,经常有牌力低限且其他花色比较短甚至有单缺的情况,例如:
以上这些牌,蓝队队员都在对方开叫1D后进行了技术性加倍。还有很多类似的牌在对方开叫一阶高花、1C后蓝队队员进行技术性加倍。而这些牌的结果呢?
平均每副牌获得超过4IMPs。
他们用这类牌进行技术性加倍时不怕同伴不配合而受到惩罚吗?
告诉你们,蓝队在十几年的世界冠军生涯中,进行非标准型技术性加倍的牌、赶上同伴的牌不合适而受到惩罚被加倍输掉300分以上的牌有多少副?
答案是:5副。
1975年以前的蓝队,在竞叫过程中,蓝队以精准见长。在多年世锦赛的评论中,对蓝队的竞叫判断都是大加赞扬。凡是适合叫牌的时候,蓝队一定会介入竞叫,而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及时退出,甚至根本就不进行竞叫。
在此前一系列的连载中,有很多蓝队的粉丝问我,蓝队明星的主打应该不会是假的吧?当然,我也非常佩服蓝队明星的攻防水平特别是那些高深莫测的主打,但是请问各位,一场比赛能出现几副精彩的主打,而主导比赛胜利的关键又有哪些比赛取决于精彩的主打呢?我在前一篇博客中所说,桥牌比赛的胜负取决于少犯错误而不是某些精彩的牌局。在叫牌中更是如此。1975年前的蓝队,在叫牌上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就是一部运转良好的冠军机器:
有什么定约就叫什么定约,
叫出的长套一定有配合,
加倍对方的定约一定能宕,
首攻无比准确。
如果说有失误或者有失分的情况,那一定是全手牌的分布格外恶劣对他们不利。这些因素才是蓝队长盛不衰、长期垄断冠军的关键。试问大家,与这样的对手在牌桌上对垒,你们有没有痛苦无比的感觉?
继续我们的话题。1975年时,世界桥联正式将屏幕(Screen),也就是我们现在桥牌比赛中的挡板引入到世界锦标赛中,而这一道小小的帘幕,就如同一道铁幕,隔绝了一对牌手,同时也隔绝了蓝队的世界冠军。
桥牌选手们坐在了帘幕的后面,他们不能够彼此看到同伴,这对现在已经习惯的中国桥手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加上屏幕,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有了一个强迫性的约束,反而是好事,特别是不用再看到同伴一副不高兴的脸,往往会更好的在牌桌上发挥。但对于世界桥牌历史来说,加上这道鸿沟,隔开牌桌上的每一对搭档,可是一件大事,实际上,屏幕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而且发明屏幕的是一位意大利人:马里奥·佛朗哥,意大利1951年首夺欧锦赛冠军的成员之一,他参加了同年的百慕大杯赛,此项发明名叫“佛朗哥挡板”。但在欧洲人主要是意大利人的抵制之下,屏幕一直没有在世锦赛中使用。1975年,新上任不久的世界桥联主席罗森布鲁姆在百慕大杯25周年庆典的比赛中使用了屏幕。1975年的百慕大杯赛充满了丑闻和火药味,最终意大利蓝队依靠概率只有13个百分点的大满贯第13次捧起了百慕大杯,但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世界冠军。从1976年开始屏幕被广泛使用后,蓝队的光环逐渐褪去,不仅无法重现辉煌再夺世界冠军,甚至在欧洲区都无法保证每一次世锦赛晋级。
在屏幕使用之后,蓝队在世锦赛中使用“非标准型技术性加倍”的牌有多少副?
答案是:零!
在使用屏幕之后,蓝队经常由于争叫或者技术性加倍被对方惩罚。
在使用屏幕之后,蓝队叫的满贯经常有摊牌都无法做成的。1983年百慕大杯决赛倒数第5副牌,贝拉多纳和葛罗索叫到缺两个A的满贯,直接把冠军送给了美国······
从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的冠军机器,到无法接近世界冠军的没落贵族,蓝队走下神坛是如此之快,而且时间节点恰好在使用屏幕之后,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吗?
我和你们一样,都是蓝队的死忠粉丝,对蓝队的事迹和牌局如数家珍,奉蓝队如桥牌的上帝。
后来看到很多桥牌书,特别是美国人写的桥牌书中,多次对蓝队提出质疑,质疑蓝队的成功是依靠某些不合法的手段,我也知道了1975年的百慕大杯丑闻。善良的人们总是容易被欺骗的,对于蓝队盲目的崇拜,冲乱了我的头脑,我一直认为这些指控不过是好管闲事的美国人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的借口罢了,而1975年的“意大利步兵”法切尼和祖切里也不过是一对小丑,与真蓝队相比,他们丑陋的表现不足以弥补蓝队的神奇和伟大。同时,历史上的反美情绪包括对美帝国主义经常以双重标准衡量世界也充满了对美国的反感和对意大利的同情。
从2007年开始,我先后采访了意大利明星Duboin、Fantoni等,他们作为当时的世界桥联大师分排行榜上第一名的人物,和我从年轻时期对意大利桥牌的好感,让我对意大利桥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先后挖掘了近代意大利团队Angelini和Lavazza之间的恩怨,写出了一系列意大利国家队组建的秘闻,记录了Fantoni/Nunes出走摩纳哥的经过。在此过程中,随着一步步的深入和对桥牌世界理解认知的不断加深,给我对意大利桥牌的印象却带来了一层层的阴霾和困惑。
我确信意大利桥牌是依靠不正当手段站上了世界之巅的位置。
未完待续
本系列文章将陆续在我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预计9期,大约一个月左右,欢迎各位朋友们持续关注。
相关链接:《桌下疑云》——意大利蓝队巨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