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深圳新世纪酒店收购美国万豪酒店,是2010年3月底的重大商业新闻。因为都是收购陷入衰落的著名企业,也就又一次引发我的感慨:收购洋垃圾是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的捷径。
此前几年,我曾多次写文章,鼓吹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捡垃圾,从而实现企业全球化。从当年TCL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时,到后来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我都是这样评论的。我始终认为,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上捡著名的衰落企业,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化的方便之门。
近来,我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捡垃圾是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提升国际品牌的捷径。当然,垃圾也是有区别的,也不能什么垃圾都都拣。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迎娶“富豪”(沃尔沃轿车在珠三角被称为富豪),可能会有些味道。
问题是,沃尔沃是不是垃圾?或者说,对吉利而言,沃尔沃是不是最合适的垃圾?
有中国汽车疯子之称的李书福,在获得汽车市场准生证后,并没有表现象他当年展示给世人的奔放,吉利汽车路走得并不大吉大利。这一方面与中国市场与10年前的家电市场一样,已经国际化了或者准国际化了,吉利曾经有的乱中取胜战术失灵;另一方面,车业的大资本运作,大市场策略,也让吉利有不堪承受之累。
李书福曾经向市场许诺,2010年吉利产量达到100万辆。不过,据统计,吉利目前只能达到22万强,距离100万实在是太远了。做企业,当然少不得忽悠,这种忽悠既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既然100万产能目标一时无望,就得想其它方法继续鼓吹,通俗的说法是故事得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尤其是收购国际知名度不错的企业,就是李书福能想到的方法之一。当然,也不排除,进行国际收购,也是李书福当初叫嚣产量100万的方法之一,只是时机不到而已。
当然,即使吉利迅速成功收购沃尔沃,也无法达到百万目标,沃尔沃品牌再好,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大不到可以当年帮助一家车企提升年产量超过50万辆的程度。沃尔沃不行,比沃尔沃更响亮的品牌,如通用、福特、三田、大众,也做不到。
但是,换个角度看,一旦收购沃尔沃成功,吉利的中短期竞争策略,内部士气都会大涨。
此外,一旦有了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品牌,吉利与地方政府的谈判筹码加重,议价能力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坊间说的吉利-沃尔沃到底是选择重庆还是宁波作为生产基地的议论,也说的是这层意思。
因此,从短期提振企业土气,提升竞争力角度看,与地方政府谋取利益最大化等角度看,沃尔沃之于吉利,已经超越垃圾层面,而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从品牌角度看,沃尔沃业绩再差,也是国际二线品牌,对丰富吉利的品牌层次肯定助益很大。至少目前,吉利又一次将眼球吸引了过去,李书福与吉利会是媒体一段时间的热点。
当然,从品牌运作角度看,目前最急迫的,可能是怎么发挥沃尔沃的“安全车”效应。这个问题,对吉利可能是把双刃剑。沃尔沃当年兴盛,打的是安全牌;后来走向衰落,也是受安全这张牌的拖累。每年在安全上的投资,已经到了沃尔沃无法支撑的地步。
对吉利而言,如果不打沃尔沃车的安全牌,就无法将收购的效益最大化,但打这张牌又确实有资金的压力。李书福的资金运作能力很强,这一点为业界认可。不过,自从真正生产汽车后,至少在公开场合,李书富尽量回避谈资金问题。甚至好脾气的李书福,曾经媒体被追问得发起过脾气。汽车行业需要大资金运作,上一个简单的车型动辄就是几亿美元,玩的都是大资金,谁都不敢托大。当年仰融做汽车项目时,最为业界认可的,就是他的资金动作能力。网上有人猜测,此次购买沃尔沃,可能是国家出的钱。对这个问题,多猜无益。即使是国家的钱,也是通过信贷途径给吉利的,终归是要还的。而除了本次购买资金,更为庞大的是投产资金,那是持续的巨额资金。因此,除了品牌管理外,李书福与吉利的融资压力是巨大的。
至于管理,那还都是后话。不过,沃尔沃这样的企业,管理难度应该不小,至少不会低于施耐德或IBM。收购施耐德后,因为消化不良,曾经风光无限的TCL不仅没有强大,而是衰落下去了。收购IBM虽然没让联想衰落,但也逼得杨元庆下课,退休的柳传志不得不复出前线。同样,一些大国企的境外收购,至少目前都是严重亏损。这些案例表明,收购国际洋垃圾虽是全球化的捷径,但在捷径后面,确实也有很深的陷阱。其中,企业文化,复杂的法律环节等,都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难关。
希望李书福与吉利早日将沃尔沃驯服,将世界汽车业最美的垃圾消化为成长的营养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