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上,是回应昨天一位网友给我的留言:
这个世界上不是金子总能发光的,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可能会耽误一个人的发展!
什么叫小事情?什么叫大事情?我觉得没有一个真正严格的定义。事情总是能相互转化的。所以事情不论大小同样去认真的去对待它!
有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还有一句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看似这两句话是矛盾的,但是自己琢磨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样。
学校和社会真的差别很大,社会要比学校现实的多,也不够浪漫。社会上的浪漫是要有前提条件的--要有足够的钱。(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以后会变)。所以我学习的除了与工作有关的业务之余更多的学到还是去出事,说的简单,但是这真的是一门学问啊,绝对够我学一辈子的,也许我一辈子也学不明白……
看了这位网友的留言,第一句跑到我脑海的话,就是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马上脱离险地的那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我们知道,在鸿门宴上,西楚霸王项羽受谋士范增的指点,本意要杀刘邦以绝后患,著名的八字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诞生在那个生死关头。而这句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大礼不辞小让”,则诞生在八字成语的后面,是劝逃的话,是一个大老粗影响中国人的一名言。它的重要和有影响力,在于提出一个命题:在大礼和小让之间如何选择,是个轻重、缓急、比例问题。
怎么评价这句不是豪言的名言?
我的看法,在生死关头,在大是大非上,照这句话做肯定没错。因为谨小慎微而把事情做砸的,我们身边也有。此外,一些肯定要影响我们一生的事情,不三思也不行。
不过,一般来说,在我们一生中,生死关头不应该也不可能太多,因此大是大非的时候也并不多。当然,有爱抬杠的说了,谁谁一生就充满了这样的传奇,对了,那是传奇。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多时候,注重小让即细节、小节,还是必要而重要的。
我小时候很欣赏一句话,头掉了碗大个疤,简直气贯长虹,听了真解气。但随着生活与阅历的增长,这句话更多时候是在贬值。你都死了还在乎多大疤,扯淡嘛。所以,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果不是有过人长处,如果不是一把二把手,类似的话也就说说过一下嘴瘾,真的经常这样,饭碗可能都保不住。没有公司或组织,能长时间容得下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的狂傲之辈。退一步说,如果一个公司或组织,经常有大事交给普通员工做,要么是这家公司或组织在创业初期,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么是管理过于粗放,轻重上来不及分工。这样的公司或者组织,早晚是要出问题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教育人很流行一句话:不当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小时候也受过这样的训诫,也奉之为信条,但时至今日,至少在我个人生活中,这句信条的反作用远大于正作用。为什么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要也不应该安于现状,一定要向更高目标努力。从道理上说,这些当然都没错,鼓励上进嘛。但是,这句话缺少前题,它把分工(职务)问题忽略了,士兵就是士兵,元帅就是元帅,不是所有士兵都当得了元帅,同样,很多元帅可能做不好士兵,否则元帅、士兵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此外,天天想着当元帅的士兵,极有可能想着的是元帅与士兵之间的重要台阶构成,及最近一个台阶的最重要实现步骤,而对士兵本身的全面训练投入不够,忽视做强士兵本身这一环节。结果,成了二吊子、兵油子。
中国浙江东阳,历史上是出木匠的地方,天下著名木匠大多出自东阳。东阳木匠的一大绝活儿是,锯好一段木头,打好木楔,然后泡在水里,七天后看水浸印,东阳名匠,都能做到水浸不透木楔。今天我们到处观光,看到存下来的木塔(我不知道读者朋友是否看过山西应县木塔,那里至今保存完好,据说通塔下来没有一个钉子),或者明代家俱,会感慨那木工活的可叫绝处。那些不用钉子创造的木建筑奇迹背后,是与一代又一代优秀木匠在细节上的考究与用功分不开的,更与木匠这个职业上的细密分工分不开的。
其实,不惟木工,中国古代,但凡手艺,都讲究精工细作,我们这个民族是以精细而著称于世的。只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变乱,商业空间没有了,市场被摧残,手艺这行当也就式微,细节考究的的传统也淡化了。相反,在欧洲,手工艺传统不仅没有湮灭,反而因为现代化的演进而不断跟进。今天全世界人者喜欢意大利的手工皮具,瑞士的手表工艺更被举世推崇,究其原因,人们买的,不仅是具体的商品,更是附着在商品背后的手工艺文化,而那些手工艺文化背后,则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细节上的钻研与敬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