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国家级报社的记者朋友要去江西采访,在QQ上与我话别时,我就建议朋友去有“南张北孔”的江西龙虎山看看。一是这里离湖南近,回京顺道,二是虽有“南张北孔”之称谓,由于是道教的缘故,恐怕是不及山东孔府的儒家辉煌。8月中旬,遇双休,我也恰巧有机会,到了我荐这位朋友一游的江西鹰潭龙虎山。景色之美,感慨之多,所见所闻与我的朋友是否相同,不得而之,于是,我有了写写游记的灵感,以文会会我的朋友。

在家乡出发是坐的“子弹头”车,D106,终点站是上海。在车站的专用候车室里,已经知道了仅仅只停靠一分钟,进站的白色的全新的车,看上去,流线型的、全封闭的,车头、车箱好矮。上车时专用的比原有站台又高出许多,大家规规矩矩排着队进车箱,大慨80来人,一下子就落位了,很快,车就开了。这种国内最先进的火车,座位很舒适,高靠背,一律是朝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双人座椅还可以转动成四人面对面。8月的湖南,气温很高,车内空调很惬意,看窗外,由于是减速玻璃,看起来车速并不快,一般的快车需十几小时的,这车仅要了三个小时就到了鹰潭。下车,在站台即看到了有山有水的龙虎山的巨幅宣传画,我们不由的感叹起来,美呀!

江西的晚上也是十分闷热的,清晨,下起了大雨,导游高兴的告诉我们,要在雨中游泸溪河了,会是别有一番风景。

我们穿上各色雨披,撑起各色雨伞,在龙虎山下那条“不是漓江,胜似漓江”的碧水中看风景,听导游讲传说……。

烟雾飘缈中,绝壁之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这些绝壁上的悬棺距今有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所为。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也是对“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最好的诠释。

下船来,我们还得冒雨走过一节路,过桥到正一观,远远看去,龙虎山下的雄伟道观,殿宇巍峨,恍若仙境。龙虎山不争山高,却“争”到了张道陵则名;张道陵在正一观后面的山中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之名自此传世。

1900多年前的一天,道教正一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踏进了龙虎山,从此奠定了龙虎山作为道教祖庭的地位;导游介绍的龙虎山东部的象山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象山书院”遗址,又让我等喜欢读书的人追忆,这次是无机会去踏访了。
在全新的道观里,都是水泥制成的柱子,顶楼的投硬币可以看运气的机器道人,指出在底下几组汉字全都是吉祥词组,走出来,导游让我们等看民俗表演,又是老一套,娶新娘,主持人和几个小姑娘拉住我们几个队友,表演了几段广西的“刘三姐”里被改了的情歌,然后“新郎新娘”过独木桥,进“洞房”,还明码标价每人收礼金29元……迷漫着一些的“铜锈”味。好在我们全不当真,这一套看也看得多了,想不到应该有的笑声都几乎没有,无可奈何,要等坐回程的竹筏。

竹筏在泸溪河上漂流,一篙一处妙境,一篙一个传说,恍若置身仙境,艄公不会导游解说,全凭我们去观看体会了,水上景色依旧,也没有了大雨,我们豁然心情开朗,“铜锈”之感,也在对美丽的山水间的议论中褪去了。

在导游的介绍中,龙虎山仙水岩吃一顿饭,午餐是上了鹰潭的三道名菜“上清豆腐”、“泸溪鱼”“板栗炒鸡”。可能是旅游餐之故,把这些名菜也搞得特不合我们的口味,豆腐不清爽、油炸的小鱼不鲜、鸡无味,板栗不甜,大家只是多吃米饭,就匆匆出来了。等待再进山门看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