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冥冥中早有预料,4月底会有一次远游。果不其然,21日一早我就飞到了宁夏银川,在飞机上鸟瞰整个宁夏风光,心中止不住一阵荒凉。诚然,出身自江南之地的我,眼神经早已经习惯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和碧绿的水波,短短27年的生命历程还不足以让我对那些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而突然间看到这毫无边际的黄沙地,心里突然很深刻的理解了何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那幽怨的意境。
(慢节奏的生活,象县城一样宁静的省会小城)
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是羌人的领地,羌,这个现在已经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的字眼,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统称。在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曾经是压在汉民族无数边塞士人心中的噩梦。而他们让汉民族无比恐惧的强大武力,似乎就来源于着无穷际的黄沙之中,“狐狸所居,豺狼所嗥”,这是当时人们对羌人所处生活环境的深度概括。而翻开有关羌人的记载,无一不体现出羌人在恶劣生活环境中所铸就的强大生存意志。“筑城数十,自称王,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可想而知,与这样的民族抗争,其惨烈程度并不亚于蒙古部落的屠城血战。
(我们的回族导游正为我们演唱地方情调的花儿)
收回遐想,此刻已经到了银川的街头,透过车窗,而羌人的遗迹似乎半点全无,街头上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漫不经心的行走着,虽说是省会城市,却毫无半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行人的速度是慢的,店铺的生意是慢的,乃至交通工具也是慢的,宽敞的街道上并没有多少车辆,而司机也是那么的不紧不慢,这里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看起来更象一个县城,没有层次彼鳞的高楼大厦,这里的房屋都一般只有几层楼,据导游说是因为这里是地震带,建高房子很危险,对了,曾经在这里称雄一时的西夏国,不正是在一次地震之后,被摧毁了防御能力,最终为蒙古人的铁蹄碾碎了吗。再一看我们的导游,回族人,全身伊斯兰的打扮,街头偶尔也闪过清真寺的尖顶,这里确实找不到现成的羌人遗迹了,这个古老的民族依然消逝在茫茫人海之中。(图/文张书乐)(未完待续)

(22日下午抵达银川东关清真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