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翠华山雪景天池石林石海竹子旅游 |
分类: 游乐中国 |
今日“惊蛰”,阳光明媚。
按照西安近些年的天气变化规律,应该很快就热起来了。
而我,还在写雪,似乎有些太凉快了。身处南方的博友在评论中说,那里已经很热,也很羡慕北方雪色冬日。那就好吧,如果你有耐心就接着看吧,还可以体验一下凉爽的感觉。
---所谓“赏心悦目”。
无论怎样,我是接着要完成这篇游记的...
三、山脚的雪很厚
1、沿着缓缓的坡道,一行人边走边玩。
兴许是山脚下山庄的主人过于勤快,你看--这条路的雪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吹着凉风,看着徐徐飘落的细雪--美哉。
2、路边有很多崩石,杂七杂八的闲躺着。
凌乱,或许也是一种美。
--所以,移步换景。
3、山石各异,色彩大都暗淡。
人们说:乐观的人喜爱亮色,悲观的人喜欢暗色。
由此看来,我是混合型,因为我喜欢各种颜色,正如春夏秋冬的装扮。
4、雪中的小径向远处延伸,看不到末路在哪里。
这种情景,总会催发多少诗意。
可惜学识略浅,我只能“啊、呀”的接连感叹。
5、“洁白的长裙”
好让人心疼的一条路,像是贵妇身上的洁白长裙,没有一丝褶皱和污迹。
小心翼翼的走近她,俯下身子轻轻触摸着,又唯恐这雪在手中悄悄融化。
6、山脚的雪很厚
我的脚印再次隆重登场,这一次脚印的厚度深达两寸。
这是多长时间的积累,我不得而知。
我想知道的是,山顶的雪又会是怎样?
7、寂+静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寂,冷清、孤单;静,没有声音。
山石,没有声音;那几棵树,很孤单。
8、并非原生态
右侧的建筑,倘若换成古典的村舍就好了。
这种景致,苍山、古树、院落、炊烟和飘雪--我甚至能想出樵夫清晨砍柴归来的慢步跋涉。
闭目,开始冥想...
9、山石瑟瑟,却总有绿色的身影不经意的闪现。
如果说,这山是年迈的老人;
那么,这一份绿就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孩童。
10、冬竹之韵
喜欢冬天的飘雪,纷纷扬扬;
喜欢清瘦的绿竹,点点滴滴。
11、一只小松鼠,倏地一下飞快地越过铺雪的巨石,不小心惊动了藏匿的雀鸟。
鸟飞,抖落身上细细的雪粒;须臾,不见踪影。
---松鼠跃林,林逾静;雀鸟飞山,山更幽。
四、途径石林
12、石刻,处处可见。
翠华山脚也有一处石林,若论规模,比不上云南石林的壮观。
但因巨石林立、形质不一,也可谓地质奇景。
13、世界崩石之最--玄关
参破玄关了然悟,翠华葱茏意从容。
右侧我们看到的巨石,为目前世界上已知单体体积最大的崩塌巨石。
14、小心翼翼的穿过玄关。
人在桥下走,心在胸口跳。
四处静悄悄的,只有脚步的回音。身在玄关,需潜身参悟才是正道。
15、抬头,豁然开朗。
眼前的景象,只两个字形容--壮观。
如果还要加两个字,那就是--雄伟。
16、穿越玄关,即可见石林。
山脚下,由地震、山崩形成的石林波涛起伏,极为壮观。
这阵势,与其说成“石林”,倒不如叫作“石海”更为贴切。
17、观石--石破
--峰下乱石滚滚,横卧竖立,相互依倚嵌叠,高低起伏。
18、听石--天惊
--置身幽境,耳际仿佛响起惊涛裂岸、乱石崩云的呼啸声。
19、石破天惊
波澜壮阔的背景,犹如海浪翻腾,形成石海、石林的壮观奇异。
孟姜女曾经哭倒长城,翠花姑娘也哭崩了山石
---我能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石破天惊”的景象。
20、风洞--冰洞
风洞和冰洞,是由崩塌石相互堆叠形成的天然洞穴。
风洞,常年冷风习习,冷彻肌肤;
冰洞,终年零下几度,冰柱悬挂。
21、此地名为“一线天”,又名“鬼门关”。
风洞两石相靠成景,仰视一线天。
细看两侧岩壁,有相互错动遗留下的清晰擦痕。
22、石海
峰断崖、裂峰参差,玉案矗立,有的呈晶壁高悬之姿,有的则玉笋族生之势。
堡垒踞霄,如林似海。
23、翠华山,以山势突兀,层峦叠嶂,断崖和石海、石林并存而著称。
奇特自然风光与山色湖水齐辉,被中外游人称为“小华山”。
24、穿过玄关,路过风洞。
在石林、石海前驻足回望--峰回路转,戚戚然两个世界。
26、看山上石头,也与众不同。
或卧或竖、或喜或怒,如刀似剑、如枪似沟,一石一样,千姿百态,笔墨难描。
若是换做丹青,必是绝妙之山水。
27、卧听万石悄悄吟,行观千山笔墨印。
28、翠崖丹谷?谷丹崖翠?
昨晚,11点整,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六”。
---最后一章节很精彩,毕竟是战争的大场面。努尔哈赤被“红夷大炮”莫名的炸个正着,入关的野蛮行为终于暂时停了下来。
---“当年明月”估计是稿费拿多了,写文字也不认真了。
有好几段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有,有时候玩笑开得有些过头。要知道,历史毕竟是历史,伟人也毕竟是伟人---有些玩笑,还是自己窝着比较好。
---“东林党”的落败有些可惜;“七君子”的牺牲有些残酷;“木匠皇帝”的无能有些可悲;魏忠贤的阴险与残忍很反感。
---期待着“明朝那些事儿-七”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