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才是史上最牛的博客

(2008-07-08 06:36:43)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李白

静夜思

博客

司马平邦

文化

分类: 诗话:不必言说自多情

李白才是史上最牛的博客

司马平邦

李白才是史上最牛的博客

涛哥为日本小朋友讲解《静夜思》

还是那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年万年,即使当现代汉字再一次变成甲骨文,我相信这首诗还会流传下去。

关于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已经有过无数的解释,现在最新的热点是“床”字到底是表示床还是表示凳子,各抒已见,考究非常――我是主张表示“床”的,因为,一来这个问题到底是表示床还是表示凳现在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二来,就是在唐时,“床”也不是“凳子”的第一称呼,按李白和此诗的风格,起首第一字不可能用一个如此晦涩的字,偏偏矫情到用“床”说“凳”让后世来猜。

我觉得说这个字是凳子的人,是没有理解李白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这首诗时的状态。

即,他从来不想如李商隐要把一个明白的意思说得晦涩复杂,李白的诗,最伟大处之一是能简即简,能明则明,所以《静夜思》简直就只是有韵律的说话,而不是诗。

但它又比诗更有诗味。

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这首诗,就明白了:

晚上,我忽然看到屋中地上有一层白霜,一股悲凉袭上心来――却原来是一缕明月的光射进来,我抬头看着那轮明月,才明白,自己看到霜色时的心里悲戚是因为想到了我的家乡。

按原诗的叙事过程:看到月光――怀疑是秋霜――抬头看月光――想到家乡。

而按我解释的叙事过程:看到霜色――发现月光――顺着月光――才知自己想家了。

李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会写博客也写出真正博文的人。博客的写作与传统文章的最大不同是它的自然流露和随意识流,这首《静夜思》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首诗,不同于屈原和杜甫,都是因为它除了有辙、韵、境之外,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从疑见秋霜发现自心的故事。

而传统方式对这首诗的解释,都只能按着1234句的顺序,那是古诗的方式,我却认为不适合于此诗,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这首唐诗中最简单的一首又是唐诗中最伟大的一首(我封的)。我亦是写过两年博客之后也才有所顿悟。

唐诗中,大部分的创作还是沿着传统的“诗”的方法创作,意境是最高追求,唐诗中也有一首可以与《静夜思》较量一下的“博客”体五绝:

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松下问一小孩,小孩说师傅不在采药去也)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知在山中,鬼知他在哪里)

除此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博客味道十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升起明月,天下都处在月光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相思的人整夜想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怎么呆着都觉得不自在)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还是上床做梦与你相会吧)

它们都是明明在叙述了一个故事,然后才有了韵律之美成了诗,但它与《静夜思》相比,讲故事的节奏都显然逊色不少,李白可以用20个字讲了一个从室内到室外、从表情到内心的故事,我愿意相信,这是天外之音,或者创作一刻李白即神明。

互联网的博客从兴起到普及,已有几年时间,但真正的成熟却是近两年的事,以前写博的人大多放不下传统文章的架子,现在你看人们在博客中的文字运用越来越自由了。

唐代,不但写诗流行,写之后的交流亦非常热烈,那时虽然没有互联网,但一些重要的聚会和酒席正是现在的互联网,比如李白的另一首《饮中八仙》明显是即席之作,而且还有与李白有过交往的诗人也有相应的诗篇,一看就不是一个人在家里生闷出来的,而是在某时某刻,在一个群体环境里大家大量的唱和总结。

每一次的聚会,人们都会带着自己新作的诗来凑趣,但群阅(互联网)之后一定又有几首争样的沉淀下来被更多的人记得,这就有点儿像博客集合页面上的集中推荐,或者像论坛的置顶文章。

据我分析,杜甫肯定不算博客类诗人,杜诗很严谨,创作思维很稳定,但李白的创作思路则跳跃感明显,把很多以前不当诗的话也变成了诗。当然达到《静夜思》这样的高度的,也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才是史上最牛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