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五)--媳妇或儿媳妇的称谓
(2008-07-07 18:19:49)
标签:
儿媳妇新妇新娘子战国策世说新语尔雅汉乐府薄雾倩影文化 |
分类: 悠悠乡土情 |
在福州的今天依然还能听到这样古老的方言:“侬囝(你儿子)什么时候讨(娶)新妇啊?”,“诸娘囝(女儿)大了都要做人新妇”,“我厝(家里)的新妇人很好。”“新妇没有不孝敬老官大家(公公婆婆)吧”。这里出现的“新妇”统称媳妇,即新媳妇、儿子的媳妇或儿媳妇。清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这种古雅的称谓从汉魏,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以后,一直保留在福州的方言里,也广泛应用于东南沿海使用方言的地区。
“新妇”一词在汉语词语里有两个解释,一为新娘子,二为儿媳。“妇”最早起源于古代女子的婚嫁,婚后嫁到夫家后通称为“妇”,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云:……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妇”当妻子讲。新妇一词的开始,在《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如《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卫人迎新妇,妇上车……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吕氏春秋》中:“人有新取妇者,妇至……新妇曰:‘蕉火大钜’。入於门……新妇曰:‘塞之!……这里的“新妇”指的是新娘子,新媳妇。汉以后,新妇一词不再简单是新娶之妇,还衍生为借指某人的妻子(媳妇),儿子的媳妇,即儿媳,“新妇”的内涵发生变化,成为婚后女子的特定称谓,嫁入夫家的女子从年轻到老年“新妇”的称呼都无变化。而“新妇”一词在人称和礼貌的称呼上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作为第三人称,不当面称呼,也做儿媳妇或借指某人的妻子,新媳妇。如
1.福州方言中“诸娘囝(女儿)大了都要做人新妇(妻子或儿媳妇)”;“侬囝(你儿
子)什么时候讨(娶)新妇(新娘子或妻子)啊?”;“侬(你)厝(家里)的新妇(儿媳 妇)
人很好”。
2.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举言谓新妇”,“新妇谓俯吏”,“新妇车在后”等等。(新媳妇)
3.唐王建的《田家留客》:“远行童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妻子,新媳妇)
4.唐元稹《有鸟二十章》:“君不见隋朝陇头姥,娇养双鹦嘱新妇.”(儿媳妇)
二.作为第一人称,对公婆及夫家的谦恭的自称,以示尊爱和亲近。如
1.福州方言中“新妇(儿媳妇)没有不孝敬老官大家(公公婆婆)吧”。
2. 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3.《世说新语•规箴》:“王衍妻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三.作第二人称,当面称呼,作儿媳妇讲,如
1.福州方言:婆婆对儿媳妇说:“新妇(媳妇)啊,把这个厝(家)交给侬了。”
2.后汉书《烈女传》:周郁妻者,赵孝之女,字阿,闲与妇道,而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啊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3.《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新妇一词也作为兄嫂称呼弟弟的妻子,如福州方言:“弟新妇(媳妇)在厝(家)吗?”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亲》中:“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晋郭璞的注解:“犹今言新妇是也”。
由于语音的演变,新妇一词到宋代已和息(媳妇)同时出现在宋人文集记载中,新妇除了仍表示汉魏以来词汇的意义,但是“子妇”的意思,即儿子的妻子已渐渐由息(媳妇)来担当,到了元代媳妇一词完全代替了“新妇”,代表着称呼某人的妻子或公婆称呼儿子的妻子的称谓,成为今天的通用词语,但是“新妇”一词作为古语词一直沿用在今天福州人的方言以及其他东南沿海的方言地区。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六)-公公婆婆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五)--媳妇或儿媳妇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四)--丈夫和妻子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三)--父母和子女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二)男人和女人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一)
“新妇”一词在汉语词语里有两个解释,一为新娘子,二为儿媳。“妇”最早起源于古代女子的婚嫁,婚后嫁到夫家后通称为“妇”,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云:……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妇”当妻子讲。新妇一词的开始,在《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如《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卫人迎新妇,妇上车……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吕氏春秋》中:“人有新取妇者,妇至……新妇曰:‘蕉火大钜’。入於门……新妇曰:‘塞之!……这里的“新妇”指的是新娘子,新媳妇。汉以后,新妇一词不再简单是新娶之妇,还衍生为借指某人的妻子(媳妇),儿子的媳妇,即儿媳,“新妇”的内涵发生变化,成为婚后女子的特定称谓,嫁入夫家的女子从年轻到老年“新妇”的称呼都无变化。而“新妇”一词在人称和礼貌的称呼上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作为第三人称,不当面称呼,也做儿媳妇或借指某人的妻子,新媳妇。如
1.福州方言中“诸娘囝(女儿)大了都要做人新妇(妻子或儿媳妇)”;“侬囝(你儿
2.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举言谓新妇”,“新妇谓俯吏”,“新妇车在后”等等。(新媳妇)
3.唐王建的《田家留客》:“远行童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妻子,新媳妇)
4.唐元稹《有鸟二十章》:“君不见隋朝陇头姥,娇养双鹦嘱新妇.”(儿媳妇)
二.作为第一人称,对公婆及夫家的谦恭的自称,以示尊爱和亲近。如
1.福州方言中“新妇(儿媳妇)没有不孝敬老官大家(公公婆婆)吧”。
2. 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3.《世说新语•规箴》:“王衍妻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三.作第二人称,当面称呼,作儿媳妇讲,如
1.福州方言:婆婆对儿媳妇说:“新妇(媳妇)啊,把这个厝(家)交给侬了。”
2.后汉书《烈女传》:周郁妻者,赵孝之女,字阿,闲与妇道,而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啊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3.《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新妇一词也作为兄嫂称呼弟弟的妻子,如福州方言:“弟新妇(媳妇)在厝(家)吗?”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亲》中:“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晋郭璞的注解:“犹今言新妇是也”。
由于语音的演变,新妇一词到宋代已和息(媳妇)同时出现在宋人文集记载中,新妇除了仍表示汉魏以来词汇的意义,但是“子妇”的意思,即儿子的妻子已渐渐由息(媳妇)来担当,到了元代媳妇一词完全代替了“新妇”,代表着称呼某人的妻子或公婆称呼儿子的妻子的称谓,成为今天的通用词语,但是“新妇”一词作为古语词一直沿用在今天福州人的方言以及其他东南沿海的方言地区。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六)-公公婆婆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五)--媳妇或儿媳妇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四)--丈夫和妻子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三)--父母和子女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二)男人和女人的称谓
带着古唐音的福州方言(一)
后一篇:令人捧腹大笑的上帝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