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1-05-21 23:11:15)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记


成长、创新的路径选择

热带对流年(YOTC)和亚洲季风年(AMY)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机会与不少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气领域科学家进行了交流,感受到国内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水准仍有较大差距。

 

见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著名美籍华裔气象学家刘家铭先生,在交谈中,他较多地提到国内的学术氛围问题。

 

一是如何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敢于挑战前人和权威。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也不仅是在科技界。一开始我们从体制上进行探讨,谈到若学生得罪了导师或权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能在学术上受到压制,甚至在求职、晋升方面遇到困难。接着,刘先生换了个角度谈了看法。

 

他说在美国教授比较欢迎学生挑战,倒不是真的宽容大量,而是能意识到其内在的价值。若课堂上鸦雀无声,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许学生们完全没有听懂,那是教授自己的责任;也可能学生对所讲内容没有兴趣,也算不上好的结果;还有可能是讲课方式问题,缺少对学生的启发性等等。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提问或争论,对授课和学习效果是绝对是有正效益的,这也是教授所期待的方式。

 

在研究领域,教授们就更无法自认权威了。凡是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都会有不确定性,只有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有所作为,有发展前景。特别是敢于对前人结论提出挑战的人,则更有希望。只能跟着教授的思路周旋,则不会走得太远。这是正常的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普适性,在世界各国都应如此。有作为的科学家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去推进学科的发展。

 

敢于并善于提问或挑战,有习惯或文化上的问题,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能力上的问题,中国学生不太善于发起争论、挑战,原因也不是单一的。但我理解刘先生看问题的角度则不限于此,他是在从遵循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这一出发点来考虑的,要想在教学、科研、人才成长等方面取得成就,允许质疑、宽容异议、鼓励竞争就不仅仅是限于鼓励、提倡、赞成的层面上,而是必然的选择,任何阻碍这一选择的做法都会产生糟糕的后果。

 

与刘先生谈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资历的人如何继续认真做事,不要靠过去取得的成就应付现在或将来。他谈到在美国靠资历争取项目或课题是比较难的,你若提不出新的想法,做不出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实际的贡献,就无法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实际贡献,美国有较严格的规程,谈论中没有具体涉及,值得进一步关注。但在中国确实不完全是规程问题,有更复杂的因素。

 

刘家铭先生与中国老一辈气象学家有较深的交往,他谈到很希望能见到有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走到科技前沿。以上两个话题的讨论和看法,相信刘先生是有感而发的。在国内,我们确实应更多地关注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改善,违背客观规律的文化、习惯、制度、机制、做法会阻碍科技上的创新和超越,也腐蚀了人才成长的根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知足知不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