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夜情后他们活在“艾滋”阴影下。

(2009-10-19 18:37:37)
标签:

赖清辉

医疗保健

艾滋病

恐艾症

一夜情

分类: 医视觉(临床E线)

文/赖清辉

 

    一夜情后他们活在“艾滋”阴影下。    这个群体的人往往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他们大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患病。他们最初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怀疑促使他们反复做H IV抗体检测,结果却一再呈现阴性。这并没有让他们轻松起来,他们继而坚信他们感染了同一种未知的病毒,这一病毒类似艾滋病,还能够通过唾液、体液等轻易传播给亲朋。而“医生也无法找到他们的病因”。他们是得了“艾滋病恐惧症”吗?还是真的感染了“未知病毒”?对于他们,全国各地的艾滋病临床专家们的观点几乎一致:他们肯定没有感染艾滋病。但他们不认同“艾滋病恐惧症”,认为自己得了“隐性HIV”。但这说法既不能得到医学界的认同,更不能引起政府的关注。所以,他们精神煎熬、生不如死。传染性是这个人群精神煎熬的主要原因。他们自认为都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因此有着强烈的负罪感。

    “恐艾症”群体的人常常分为四大类:

    一夜情后他们活在“艾滋”阴影下。1,强迫型“恐艾症”。无高危行为,但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这类人老觉得献血、理发、刮胡子等有出血情况很可能让自己染上艾滋,导致过分小心谨慎,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的马桶,恐惧蚊子。
    专家分析:血液传播的确可以传播艾滋病,而且一度是国内传播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拔牙、理发、刮胡子时选择卫生、规范的机构是很必要的。然而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也要科学: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性、母婴和血液传播。该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非常弱,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说话甚至一起吃饭、共用工具(如电话)、共用钱币、共用卧具、共用马桶,都不能感染上艾滋病,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谈“艾”色变。
    2,焦虑型“恐艾症”。他们有过高危行为,经常提心吊胆,处于高警觉状态,担心自己已感染艾滋病,整天把艾滋症状和自身情况进行对照,越对照越觉得自己患有艾滋,如临大敌。

   专家分析:艾滋病的确存在潜伏期,而且有的感染者潜伏期会长达10多年,因此有高危行为者每3个月到半年都要做一次艾滋病检测,但一定要相信科学的检测手段,如果定期检测没问题,就没必要杯弓蛇影。要知道即使感染了艾滋病,生活也总要继续的。

   一夜情后他们活在“艾滋”阴影下。 3,逃避型“恐艾症”。曾经有过高危行为,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就紧张不安和烦躁,但却不敢去医院做检测。

   专家分析:这是恐艾症里最不可取的,有过高危行为并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亲人处于艾滋病的感染风险下、不增加传播艾滋病的几率,一定要到医院检测。否则每天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日子比艾滋病患者还难过。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正视生活,一旦发现真的感染了艾滋病,可尽早积极采取治疗,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4,疑病型“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

  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

  专家分析: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对于那些整日忧心忡忡、生活在对艾滋病恐惧中的人们来说,最佳的心理疏导办法,就是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专家指出,对待艾滋病,既要有预防意识和警惕观念,但也无需过度恐惧,“恐艾症”患者“心病还需心药医”。那他们要如何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呢?

    1,相信科学检测:

    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别去看那些感染者的“症状帖”什么的,强迫型的症状是没有特异性的,你只会越看越恐。调节好生理时钟,保持良好睡眠。
                                          一夜情后他们活在“艾滋”阴影下。2,不要相信症状:
    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
    3,尝试转移注意力:
    放松心情,别去关注症状,别让恐惧成为习惯,一段时间以后,人体自然把生理系统调整过来了。或者去看医生,配合药物治疗,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以减轻忧虑和担心,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后不治而愈。
    背景:今年2月18日,卫生部发布艾滋病疫情报告,2008年前3季度在中国共有6897人死于艾滋病,首次超过肺结核和狂犬病,成为中国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报告死亡34864例。另悉,目前中国估计有70万人感染艾滋病,其中大概有44万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艾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