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2014-03-19 08:22:28)
标签:

苦路十四处

彼拉多

铺华石处

定罪教堂

荆棘王冠

分类: 2014以、约、巴
耶路撒冷,两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为圣地,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广义),而耶路撒冷在基督徒心中的神圣地位是其他圣地无可替代的。而“苦路十四处”在我看来又是圣地中的圣地。我见过的所有天主教堂内都会有苦路十四处的绘画或者雕刻画,即使是在中国很小的县城内的教堂。
苦路(拉丁语Via Dolorosa),从耶稣被审判,然后受辱,背负着十字架走到刑场的一段路。历经两千年沧桑后的耶路撒冷老城街巷,很难说当年耶稣到底是怎么走的那段苦路。在圣经新约中也并没有明确提及,拜占庭时期的朝圣路要比现在的长很多,要在老城之外,而且不同教派也都有各自的路径。在教宗的干预下大约是在15世纪时被定义为现在为大家所认同的十四处(或称十四站),长度大约六百米左右,现已成为广大基督徒重要朝圣路。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现在所提到的苦路十四处的第一到第九处都是在老城内的街巷,第十到第十四处全都在圣墓教堂内(骷髅地,各各他)。由于是跟团,又不是基督徒,所以导游带着我们很快的就走完了这段路,留下遗憾当是必然的,很多功课只能在后期补了。还是按顺序来吧。
第一处和第二处(Station one and two)位于穆斯林区,紧邻教堂还有一些清真寺。墙上的圆牌用罗马数字标记着I,代表第一处(第一、二基本在一起)。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四部福音书都有记载,耶稣被押到一个“铺华石处”见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理解就是一个铺着大石路面的街道或者小空场上。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对面的大门外标记着第二处以及“SANCTUARIES OF THE FLAGELLATION AND THE CONDEMNATION”,即鞭笞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和定罪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两座教堂。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进门右手边是鞭笞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教堂门上的雕刻代表荆棘,表示为羞辱耶稣而给他戴上的荆棘王冠。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上面刻有拉丁文《约翰福音》18:37中的话。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鞭笞教堂的内部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圣母玛利亚像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约翰像,约翰福音书的作者,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弟弟。耶稣门徒中活得最长的(在以佛所)。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大的荆棘冠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教堂内有三块花窗玻璃,分别是彼拉多洗手、鞭打耶稣和释放巴拉巴。彼拉多本无意处死耶稣,但犹太人以向罗马皇帝告状为要挟,所以只好判处耶稣钉十字架了。马太福音27-24: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按照惯例总督可以赦免一个罪犯,彼拉多让犹太人选择是耶稣还是巴拉巴(马可福音15:7记载巴拉巴是个叛乱者),没想到人们竟然选择释放巴拉巴。下图为彼拉多洗手。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鞭笞教堂的对面是定罪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英文的意思是定罪和背负十字架教堂。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当犹太众人选择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后,彼拉多也没办法了(之前彼拉多的夫人为耶稣求情也无果),他洗了手后,就把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当时的罗马法律,犹太人无权判处人死刑,必须要由罗马地方执政官才可以。而钉十字架一直是罗马人处死非罗马公民的刑法。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拉丁文DIMISIT ILLIS BARABAM大致的意思是“释放巴拉巴”,摘自《马太福音》27:24-26.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于是耶稣被人脱去衣服,戏弄地披上象征王权的紫袍(罗马皇帝专用的颜色),戴上用荆棘编的“王冠”,并有人跪在耶稣面前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向他脸上吐唾沫,用芦苇抽打他。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戏弄一番后,弄来十字架,让耶稣自己扛着去各各他(又叫骷髅地,钉十字架的刑场)。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上面的拉丁文摘自《约翰福音》19:13,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的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GABBATHA就是厄巴大,即审判耶稣的地方。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扛着十字架的耶稣。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20世纪初,方济会在这里修建这两座教堂时是因为发现这里有大型的罗马石板,被当做福音书中的“铺华石处”彼拉多的住所或办公地。但近代的考古发现以及根据古代犹太人的记录,这些铺石是哈德良时代修建的(比耶稣晚了一百多年),而铺石下方原来是个水池,彼拉多不可能在水池上审判耶稣,所以应该能确定耶稣不是在这里被审判并背上十字架了,但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第二处的纪念品商店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从前面两个教堂出来,还有一个横跨街道的拱门,这是荆冕堂(Church of Ecce Homo)的一部分。荆冕堂现在与锡安姐妹修道院在一起。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之所以叫做“荆冕堂”,是源于《约翰福音》19:5。耶稣被带上荆棘王冠,身披紫色王袍被羞辱,这时彼拉多指着耶稣说“你们看这个人”。Ecce Homo就是拉丁语“你们看这个人”的意思。
不过这个拱门也是哈德良时期修的,与前面两座教堂一样都是搞错了地方而将错就错了。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离开第一、二处,我们继续沿着街道走。这个地方写着“Prison of Christ”,不知道是不是耶稣被抓后曾囚禁在这里,跟着团走没有时间去探究了。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36号,亚美尼亚收容所。亚美尼亚是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王国,罗马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就有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拜占庭时期是帝国主要民族之一。7世纪倭马亚穆斯林控制耶路撒冷时期,亚美尼亚教会就任命了耶路撒冷主教。12世纪开始在耶路撒冷修建亚美尼亚教堂,所以耶路撒冷老城的四个区中就有一个亚美尼亚区。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罗马时期的大块地砖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三和第四处又是在一起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三处是耶稣从铺华石处(审判处)去各各他(骷髅地)路上三次跌倒中的第一次。关于耶稣跌倒,在圣经哪怕是次经中都没有任何提及,大概是15世纪基督徒所想象出来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第三处的位置是一座亚美尼亚天主教堂,19世纪波兰的亚美尼亚天主教会所建。属于东仪天主教会下的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是承认罗马教廷但又保留东正教礼仪的东正教分支。耶路撒冷的众多教派实在是太复杂了,有点晕。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只在外面看看,没时间进去。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紧邻三处的是第四处。耶稣在背负十字架去各各他路上遇到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但圣经上也并没有提到。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拱门上的浅浮雕是19世纪波兰艺术家制作的,是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的遇见。里面可能是个祈祷室(小教堂),这里被称作圣母的痉挛(Our Lady of the Spasm),喻意圣母在这里遇到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即将赴死的儿子,她内心的痛苦。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继续前往下一处,路边的商店都没有时间看,稍微慢点就掉队了。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街道的岔路,真想好好转转这座老城,可惜没办法。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第五处叫做古利奈人西门教堂,1895年由方济会所建。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实在是没有力气了,于是押送的士兵强迫从旁边路过的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帮着耶稣背十字架去刑场。关于这一段,《马太福音》27:32有写。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教堂小门上的拉丁文可以看出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的意思,古利奈是北非(利比亚)的一个城市,而西门后来也追随了耶稣,据说可能是第一个黑人基督徒。马可福音15:21记载他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圣方济会的标志,手心的伤痕代表方济五伤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教堂外墙上有个手印,被认为是耶稣曾经用手扶过的地方。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数百年来不知被多少人抚摸过。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我们继续赶路,前往第六处。
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