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野生大熊猫卧龙圈舍翠翠四川文化 |
6月2日,翠翠、朵朵、美欣、凤仪、淘淘、朗朗、欢欢、福娃,8只1岁半左右的大熊猫静静地在北京动物园里享受阳光、食物。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生活在四川境内的1200多只野生大熊猫下落不明,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的大熊猫虽无伤亡,但受惊过度,翠翠等8只“奥运宝宝”已于5月24日提前进京接受康复饲养。
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除了繁殖用的圈舍因科研需要必须要小一点之外,每一只成年大熊猫都有一套自己的“豪华别墅”,一间屋子套一个运动场,面积最少也要好几百平方米。这次地震中,研究中心的大熊猫圈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傍山而建的圈舍差不多完全被压垮掩埋了。好在地震时,大熊猫都在屋外玩耍,逃过一劫。
受损圈舍的成年大熊猫在地震当天就被转移到了其他较为安全的圈舍。而为了确保大熊猫的卫生和安全,工作人员还对圈舍内的大熊猫进行隔离安置。当日,14只幼年熊猫和工作人员一起撤离到距研究中心约7公里的卧龙镇上。从13日开始,工作人员就已经着手清理被严重破坏的研究中心:整理道路、清理受损林木,把还能使用的圈舍整理出来。
与其他大熊猫饲养基地不同,卧龙的大熊猫平时的食物除了竹子、胡萝卜、苹果外,还有科研人员研制的熊猫窝头(一只大熊猫一天需几百克),又称金饲料,是一种由磨成粉的竹子、鸡蛋、大豆、粗粮和植物油等按配方做出的类似于窝头状的食物。由于熊猫的特殊生活习惯,每天每只大熊猫的进食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每只成年大熊猫每天仅新鲜的竹子就需要20至40公斤。
地震后,交通中断,这些外地的食物源都无法进入卧龙。而由于随时都有余震发生,所以去山上砍竹子是不太可能的。大熊猫所需的大量食物就成了工作人员从地震发生到17日交通恢复这段时间内的首要问题。工作人员动用了饲养场中库存的奶粉,甚至连研究中心内供观赏的竹子都被砍来应急。研究中心曾经将卧龙的公路两边的土地租用给农民们种竹子,长成之后再卖给研究中心。在这次地震中,这部分竹子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之前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熊猫喝粥的消息并不真实,衡毅说,当时照片里所谓的“粥”,其实是牛奶。大熊猫的基本饮食供应还是比较有保证的。5月17日,通往卧龙的陆路交通基本被打通,各种救灾物资送至卧龙,及时给大熊猫送来了食物。
因此,灾后研究中心十分重视大熊猫的心理状况的调节。虽然已经找到的61只大熊猫并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但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惊吓,很多大熊猫有一些应激反应。和人一样,大熊猫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可能很快就过了,照常吃喝睡觉。但有些大熊猫就会紧张一点,比如走路的时候会出现:脚抬起来,停一下,再放下去,好像在思考“我能不能放下去”。还有就是灾后的大熊猫相对以前比较黏人。
好在饲养员们在这方面也比较有经验了,这些天,研究中心从分组照看变成了一对一的交流。饲养员们每天和大熊猫交流,舒缓它们的心理,让它们慢慢接受饲养员投放的食物,渐渐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