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继革水晶医生
陈继革水晶医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10
  • 关注人气:5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年中变化的医患关系

(2008-09-04 20:39:57)
标签:

医患关系

医生

患者

媒体

事故

健康

分类: [原创—时事杂谈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于医学世家,随着伟大领袖一声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我八岁便随父母“6·26”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见证了这三十年中变换的医患关系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真是缺医少药。记得我们下乡的地方,除公社卫生院有两个中专毕业的医生外,全公社再就没有专业毕业医生了,“6·26”对缺医少药的农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那时农村生活水平很低,交通不便,从公社所在地到最远的生产队要有二十几里路,每次父亲下去往诊(就是到下面生产队看病人),一去就要几天才能回来。原因很简单,农民为了“抓革命,促生产”没时间去公社看病,只要听说有大夫来了附近的老乡就会纷纷前来,直到医生药箱里的药用没了,还得用针灸针治疗一些病人才能回来。在那里没有什么专科医生,必须是内、外、妇、儿科全会,甚至中医针灸也要懂点,否则医生就没办法当了。在我记忆中,那时是合作医疗,农民在当地看病不需花钱。由于卫生院条件有限,尽管“6·26”医生水平都很高,但如老乡患有重病还要到县里或省城里去看,而且要带着贫下中农介绍信,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是看不起病的。在那时医患关系是绝对朴实的,医生出诊就是吃住在农民家里,也没有人会讲什么吃住条件,每顿能吃上玉米面就是好的了,在缺粮的生产队,可能就要吃些野菜加麦麸了(小麦皮做的),晚上睡在农村炕头,但那时也没听到过什么叫医疗纠纷。

   1978年落实政策后父母回到城里,那时农村生活水平也好多了,进城交通也方便了。刚回到城里那些年,农村的很多老乡还常常到医院找我的父母看病,有时他们还带一些农副产品来。有意思的是,一次一位老乡带着一些自家种的豆角,在没找到我父亲时,就在医院门口把豆角都摘好了,父亲他们科里的一个护士看到了,后来还为此和我父亲开玩笑呢。不过从这件事上看,那时医患关系是何等朴实呀!

   八十年代,我大学毕业进了医院,基本延续了父母的行医传统对工作、对病人认真负责。那时大医院门诊量还是很大,我们医院每天大概也要有两千多人次,到大医院看病还是很难的,由于这种供求关系医患关系还是比较平和。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民营医院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医疗器械药品回扣出现、政府给医院投资减少、各医院开始注意收入、医院之间竞争激烈、加上医疗保险、看病报销包干、媒体导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患者买药贵,看病贵问题的显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医患之间的平和关系,随之纠纷增加,医患的这种不平和关系频频在媒体出现,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社会上有“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的说法,完全暴露了这种不协调的医患关系。

   2000年以后,原来的白衣天使就很少有正面形象在媒体上出现,可能只有在“非典”时期,及大型自然灾害面前才会有正面的报道了。

   至今,出现这种局面的确让人深思,医院要发展、医生要生存、百姓要看病,这些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这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原创作品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