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叶潼小美潼小小旅行家潼潼腾蛟庵兴坪大河背村 |
分类: 小脚丫、走天下 |
沿漓江徒步,本就是一次身心的修行,山清水秀美景自不用说,还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今年元月,我们在桂北大山中的兴坪镇小住了数日。除了仰慕漓江山水的国色天香,还寄情于发掘桂北古朴的原始村落,在古老的村镇中穿行,看时光留下的墨笔找寻历史的沧桑印迹,是我们这些天最喜欢做的事情。
在我们住的兴坪镇,江对岸有个小村叫大河背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不得而知,但它的地理位置犹如它的名字一样,相比较为发达的兴坪镇,它掩映在茂盛的凤尾竹里,显得更加遗世独立,清净是自然的,还有那么一点与世隔绝的味道。
从兴坪镇码头花2元人民币几分钟就可以搭渡轮到江对岸的大河背村,很多年轻的背包客,喜欢花上一天的时间从桂林一路沿漓江徒步走到这里来。对于长途暴走一族,虽说是行走在画中,但我不赞成这种疲劳的玩法,不过对他们的勇气和体力还是表示由衷的敬佩。如果倒退10年,我也许会尝试一次吧。当然如果和心爱的人一起,相信疲劳指数一定会大大降低的。
但在漓江地区旅行,徒步是必须要有的,尤其是带着孩子,轻度的徒步线路还是很适合家庭的,边走边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孩子亲近自然、联络家庭感情都是有益无害的。
离大河背村几公里的大山里,有一座螺狮山,在螺狮山下有座古庙,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它终年香火不断。
一天下午,我们在大河背村寻得一户农家讨了一壶茶水,在聊天中得知,她们附近的人遇到节日都会去庙里上香祈福,相传这座古庙是明朝一位衣锦还乡的进士建造的,在历朝历代弘扬漓江文化中还有它的记载--腾蛟庵。
于是,我们立刻决定起身前往,虽然冬日广西的日落在下午6点前,我们所剩时间不多,但强烈的猎奇心理还是战胜了对未知的担忧,我们能否在天黑之前回来的问题。因为通往螺狮山是没有车的,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并且山间小路是没有路灯的,连农户也是鲜见的。按着农家的描述,我们沿着江边往南走,路旁时而是奔腾的江水,时而是望不到头的金桔园、柚子林。偶尔山路上碰见几个匆匆挑着担子、背着背篓赶集回来的当地山民,伴着竹林扭动和滔滔江水南去的声响,我们仿佛行走在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境界。
5岁的女儿潼潼对于这种陌生的环境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小心翼翼,路边巨大的竹子相互挤压发出的吱呀声响在安静的野外常会吓她一跳,便会跑向爸爸撒娇,爸爸的“脖子坐骑”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与世隔绝的古庙--腾蛟庵。整座庙宇是建造在一整块巨大的岩石下,岩石上自然风化行程众多造型各异的钟乳石,庙里最现代化的一件物品恐怕就是门口的这个已经报废的公用电话亭了。
古道悠悠,我们顺路而行,已落的枯叶,在路边卷曲,点缀着深冬的斑斓。抬眼望去,远山依旧,近水依稀,目及之处仍是郁郁葱葱。左侧是奔腾不息的漓江水,右侧便是螺狮山。
大河背村渡口。这就是我们搭船过江上岸的地方,沿着凤尾竹林中的小路一路南行,几公里外便是螺狮山。
从我们房间的阳台遥望大河背村
去往腾蛟庵的乡村路
一座古桥
发现一个小广告,村内唯一的一辆私车,从大河背村通往螺狮岩腾蛟庵的交通工具,主要供香客和庵里的尼姑使用。
古庙入口的天然岩石“蛟龙饮水”,嘿嘿,我起的名字,形象吧。
腾蛟庵的庙门
祈福的愿望树
香客们修复的台阶
古庙背靠大山,面向江水,格外清净。
腾蛟庵全景。
庵内正堂。
偏殿救世济公。
香火不断
庵内一景
在庵内常住尼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腾蛟庵供奉三尊菩萨的洞窟。遵照尼姑的指示,我没有拍摄菩萨近照。感觉这个巨大的洞窟干燥通风,已是深冬,却仍暖意融融。
洞窟的尽头左转后别有洞天,这座二层建筑是尼姑们的居室。据说北京来的一位师傅这几天正在这里清修。
腾蛟庵外的景致,尼姑们平时洗涮的江中心处矗立着一块巨石,好似一头怪兽怒视着水潭深处。
远望螺狮山
清澈的漓江水每日奔流不息,发现精美的江底石,是女儿的一个新爱好。
不知此刻置身佛界之地的父女二人,是否也曾六根断烦恼清了。
可爱的女儿被这特殊的神秘氛围感染,连说话都变得轻声柔气了。
鲜红色的丝带在风中默默的飘摇着,用无声的心语,诉说着千年的期盼。
我们惊叹着繁华间最后的隐世秘境,流连忘返已近黄昏,因贪恋着兴坪镇上诱人的美食,我们婉拒了热情尼姑的晚餐邀请,现在想想真有些追悔莫及,如果当晚留下共进一餐斋饭,听她们谈经论道一番,或者一时兴起客居数日,整日慢吞吞地品茗,悠悠闲闲地打坐,忘记心中的不轨之意,看月色华丽丽爬上树梢,听日子幽幽静静的悄悄溜走。这样的生活该有多惬意呀。
腾蛟庵Tips:
我的更多即时消息,请关注这里:小美潼的微博
喜欢旅行的朋友,欢迎进入我们一家三口的“旅行视界”,看我们如何带着宝宝从9个月开始,走遍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希望我们的旅行经验能分享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