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病都是吃饱 “撑”的

(2014-05-23 13:33:59)
标签:

健康

少食

分类: 中外书摘经典版精选

很多病都是吃饱 “撑”的

盛紫玟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很多病都是吃饱 “撑”的

生活中常常听人们讲“吃饱撑的”,但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体会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好,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旦习惯吃到“撑”,就会有疾病找上你。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打招呼时最常说的客套话,足以说明人们对吃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宴会亲友,“吃”都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和“吃”沾上关系。可是,如果问一下身边的人,肯定十有八九都有吃得“憨撑饱胀”的经历,甚至还有人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吃太撑的时候

现代人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吃的,因为从古到今,已经从食物严重不足过渡到食物比较丰盛的时代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那真是挺穷的,有时候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没有粮食吃,比如到某个季节,玉米没有上,稻子也没完全成熟,而且上一年的粮食也吃完了,怎么办?就得靠国家的供应(国家会补助一些粮食给我们这些贫困的山区,我们家属于下放到农村比较穷的那一类)。而且,当时劳动力也弱,有时候产量也不行,地里面半熟不熟的瓜啊、豆啊,都还不能吃。所以,那时候大家一般都是饿过来的。

如今时代好了,市场上有这么多主食、副食可供大家选择,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反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一边在餐馆排队吃饭,一边在医院等待挂号。”

可以说,现在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吃不起、吃不上,而是吃太饱撑的,比如:

 肥胖。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会导致一系列富贵病。

 胃病。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时间长了,还可能患上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癌症。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使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关专家发现,大约有 30%~40% 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症几率会大大提高。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因少食而造成的常见疾病,如果长期饮食不注意,还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儿童、老人、女性、职场人士、商务人士很可能会成为多吃的受害者。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一边督促孩子不停地吃,一边又嫌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朋友们一边高喊口号: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边在吃力地减肥;孩子们一边拼命地给老人夹菜,一边又唠叨老年人反应慢;商务和职场人士一边在酒桌应酬上满脸堆笑,一边又在家里喝中药调理……

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都实实在在地警醒我们:“吃饱撑的!”

当然,这只是食物过饱本身给人体带来的疾病,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所需的食物量都在市场供应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市场上所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会远远大于需求甚至还有富余;如果每个人都吃得过饱、过量,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而不足就会催生出市场上各种不安全的食品(因为市场要不断满足我们过剩的需求)。

我们吃的水果、蔬菜是不是还有本身的味道?

我们吃的饭菜能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我们吃的食物会不会有损于身体健康?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可能很多人会无奈地说:“市场环境就这样,不吃也不行啊?”可是,当外部环境暂时没有改善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少吃一点,让身体少一点毒害和污染,多一点清洁。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适度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非常有益。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俗话也说:“有钱难买老来瘦。”都不是没有道理。而且调查

资料显示,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 3~5 岁;90 岁以上的老人中,80% 都有少食的习惯。这些“经验”和数据都告诉了我们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我虽然强调饮食过饱对身体的伤害,提倡少食对健康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可以无限制地节制,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好度,顺其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合理的(具体方法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

所以,当我们饮食过量吃撑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个自我调节意识,否则引来疾病,可就得不偿失了。


吃多“不自知”是致病根源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认识自己,让自己明了。”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却常常忘记自己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很多人吃多了不自知,或是吃多了撑出病来不自知,这些都是致病的根源。

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吃撑了会得病,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未必人人都能控制得住自己的食量,因为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会吃多。因为不自知,我们的食量已经超过了身体本身需要的范围,也因为不自知,当我们吃饱撑出病来时,自己还经常不觉察。

我们常常被各种经验和习惯所束缚,却越来越忽略了自然这个大前提的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饮食量的多少也和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的人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这些人在就餐时,吃得时间过长、速度过快,对饱腹感觉反应相对迟钝,不知不觉就吃了过多的食物,很容易造成过度饮食。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理本能,这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慧与智同步发展的天赐机缘,可是我们在做“社会人”的同时却常常忘记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慧性存在。不得不说,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也太过于自信了。

动物因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强,所以他们可以靠自身的能力去适应自然的任何环境并且做出敏锐的反应,比如当地震到来时,已经拥有高科技的人类经常后知后觉,而有的动物却比我们早一步有感应:鱼跃出鱼池,狗开始乱叫……

动物的神奇判知能力那么强,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动物吗?在历史的进化中,人如果真不如动物的话,又怎么可能在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其实,远古时代的

人对外界的依赖性比较小,受干扰的程度也很小,所以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吃,虽然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但整个身体却非常通透,各方面知觉都特别灵敏。只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膨胀,我们的敏感性、判断性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当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当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丧失知觉,就很容易吃多,而多吃就会让身体接收更多复杂的信息和能量,反过来也会蒙蔽我们先天具有的感知能力、判知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健康十分不利。

我的一位朋友,她公公是个大胖子,平时饭量就特别大,还尤其爱吃肉、喝酒,现在有糖尿病、高血压,据说去医院看了好几次,吃了不少药,也花了不少钱,还是没怎么好转。我的这位朋友就经常劝他说:“少吃点吧,吃多了不消化,积攒在身体里都是毒素……”每次她公公就说:“我这辈子就好这口,我也没觉得自己吃多啊,再说了,我这生病也未必和吃饭有关系,病人不是更要吃好一点吗?”后来,我朋友无奈地说:“有时候我真是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不然还以为我这当儿媳妇的不想给他吃呢,但是吃多了确实是对身体不好啊,

只是我们和他说了,他也没那个意识……”

吃多了撑出病很可怕,吃多了“不自知”更可怕,因为是致病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他的很多努力也只是表面功夫。经常听说人们得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癌症

等,难道这些疾病不能提前扼杀在摇篮里?事实是,平常人们总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好着呢,所以,没有去医院检查的意识,也感知不到身体的“变化”,却不知长期饱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另外,即使检查出疾病,也只是惯性地想着怎么科学地吃,让自己补充更多营养。其实这都是“不自知”的表现,看来我们对自身健康的觉察力并不敏锐。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1993 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指出:“大约 20 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因为“不自知”,我们调动本身自然属性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控制食量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弱,所以吃多了容易生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热衷于吸取高蛋白、高脂肪等高热能的饮食,殊不知,这种饮食方法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觉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否则,一旦在生活中长期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就会让人变复工麻木不仁。比如我们在和整个社会产生连接的时候,把自己完全定位为社会人了,大家不管去哪里,都掏名片介绍自己是什么董、什么总;每天早上一起来,脑子里就开始盘算:今天开什么总的会,开什么董的会,要跟什么董交流,什么总交流,要谈什么生意,或者开什么团队会;到中午又无意识地被各种事务推着向前:开始应酬,吃东西,怎么吃,哪里吃,吃什么,请谁吃,一直忙忙忙,停不下来;晚上回去,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躺在床上,想想,我今天什么做好了,明天又要做什么。脑子一直在想,一天都停不下来,意识中就没有自然人的那点东西了。这样,一天的流程机械性地进行下来,身心俱疲。

也许有人疑惑了:“不自知”是致病的根源,可是谁又能告诉我科学的吃法呢?给我提个科学的依据出来。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证据其实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和总结整理的结果,但是科学远远滞后于自然。人的健康必须符合自然大道,只有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和谐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所以,我经常感应身体之外的和谐,加强生命的修炼,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身体的知觉,而不是没事拿起书养养生,或者简单地进行饮食搭配。我把养身和修炼融合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调动起本身的自然属性,提高“自知”的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病源。否则,像有些人开玩笑说的:“用生命中 1/4 的时间维持生命,3/4 的时间维持医生的生计。”就不划算了。


管不住 嘴,迈不开腿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锲而不舍地减肥,却经常反弹;他极力控制饮食,但总被美食诱惑;他血压、血脂都不太正常,但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其实不饿,我就是嘴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多人都说我胖了,但我就是各种馋,控制不住食量。所以现在去逛街根本买不到能穿的衣服,上一次街受一次打击。”年轻女孩这样说。

“哪个宿舍的人床头还不储备点零食啥的,有时候明明计划是一周的‘食物’却经常两天就搞定了,放在那就想吃。”在校学生这样说。

“老公常常开玩笑说我:‘你看别人至少还能看出个曲线,你整个身体像个圆柱。’唉,这几年我的体重是一路飙升啊!我常常想,我的股票啥时能像我的体重一样我就发了,我的体重能像我的股票一样那就完美了,可惜啊,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中年妇人这样说。

 “‘三高’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但有时候出去应酬或聚会,免不了吸烟、饮酒、大吃大喝,归根结底啊,还是自控能力太差了。”职场及商务人士这样说。

   ……

也许,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因为发胖而苦恼,因为吃多了身体不舒服,因为管不住嘴而生病。虽然有的人说自己吃多是因为“嘴馋”,但我一直觉得人管不住嘴有两个原因:

一是贪,再一个就是被美食本身的口感诱惑。

有的人看到自己没吃过的东西总想去多吃一些,多占有一些,这就是贪。以前就听人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她说自己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牙疼,8 岁那年她跟着家人去城里的大姑家,大姑很热情地拿出很多新鲜水果和各式糖果。她当时一看,好多东西都没吃过,尤其是那些漂亮的糖果,她在农村见都没见过,她一连吃了十几颗,走的时候还带了不少,结果没过几天牙就疼得不得了,在床上不停地打滚……

后来,她说那时年龄小容易被诱惑是一方面,但根本上还是自己太贪心。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贪”,或者也认识不到“贪欲”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因为“贪”

可能导致多食,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克制。

还有的人在美食面前经常丧失抵抗力,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尽管明明不感到饥饿,但因为美味在前,仍然忍不住想要吃多点,有时候吃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味儿了,但因为闻着香,结果嘴一馋又吃多了。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总觉得:好吃你就多吃点。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人们长期固有的一种饮食现象,可是如果在食物面前“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的话,身体就要“吃亏”了。

我最开始引导小儿子“少食”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次,他暑假在家里练习焖米饭,在淘米的时候倒了好多米粒在池子里,然后他就跟我说:

“老爸,我一倒它们自己全出去了。”我说:“是它们掌控你,还是你掌控它们?”他想了想不说话。中午吃饭时候,他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然后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说:“哎呀,今天的菜太可口了,我好像吃撑了,怎么办哪?”我说:“嘴巴长在你身上,是你控制它呢,还是它控制你?”他眼珠子转了转,想了一会儿不作声。然后,我又和他说:“自控力怎么提高啊?先从控制自己的嘴巴开始,咱得有‘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的能力啊,不然人要被外部因素控制了还了得!”他嘿嘿地笑了笑,马上放下筷子站了起来,说:“好,不吃了,现在是吃多了难受,我要再吃的话估计要难——受——死——了。”

所以,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长期以来,家里人也都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了健康大家尽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如果在生活中碰到有人来问我:“盛老师,你们一家人是怎么做到‘少食’的?”我都会说:“让自己少食的因素太多了,但起码我们要能做到:先管住自己的嘴,然后尽可能影响你身边的人……


“饱食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我们已经从食物严重不足的饥馑时代,迈向了食物大丰富的饱食时代。充足的食物在满足更多人口欲的同时,也难免会危害到人类自身健康(多吃、乱吃野生物,吃出疾病;市场供不应求,食物出现质量问题。)应该说,我们既是饱食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候,家里就挺穷的,经常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粮食吃,其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部分家庭都一样,基本上每张餐桌上的菜都差不多,就是些大白菜和萝卜,食量不充足的时候,它们还经常拿来代替主食。我记得那会儿很多家里有个习惯就是腌咸菜,因为确实吃不到那么多新鲜的蔬菜,穷是一方面,关键是想吃也没有。很多人家里要想吃白面、大米,只能等到逢年过节,当时觉得能吃上一顿饱饭,吃上一两顿好的,就幸福的不得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温饱走向小康,人们家里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越来越丰盛。大家普遍有一种感觉就是生活好,能吃得上饭了。再到后来,更多的人喜欢吃细粮了,而且,野味和海鲜也开始在饭桌上“大行其道”,比如,蛇,蛙类、穿山甲、果子狸等,人们吃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

   90 年代时,饕餮时代来临了,菜肴的种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我好多年前关注过的一个统计数据就显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

想必现在会更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心理需求和饮食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大家总是抱着各种不同的心态多吃:

   ●人生无非就是“吃喝”2 字,以前想吃吃不上,现在有了,肯定得好好吃啊。

   ●以前可选择的余地太小了,现在看到没吃过的东西,就想多品尝品尝。

   ●大家都说某个东西好吃,我也得赶上潮流,显示一下自己的档次和品味。

确实,民以食为天,从吃上能反映出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人们对待饮食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粒米看一个世界”,餐桌上的变化让我们感到惊喜,因为

我们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我们有更多选择来满足自己的口欲需求了,这样说来,我们确实是饱食时代的受益者。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前食物数量少、种类少,人们身体整体摄入的糖分、脂肪和热量都比较少,所以得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的人相对较少。虽然现在的人已经不必为食物匮乏担忧了,但是生病的概率却很大,而且生病的种类也五花八门: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很多人都被亚健康和慢性病所困扰,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减肥的、美容的、健身的、养生的、看病的人群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我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还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多吃带来的危害,如果不能在“食物过量”的时代控制住自己的嘴,“亚健康”还会变成“亚疾病”果非常严重。

当然,也有人胡乱吃一通,天上飞的,海里游的,一个都不想放过,所以也很容易吃出各种传染病。2003 年的非典、2008 年的禽流感、2009 年的猪流感,都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当时就有很多医学专家认为:动物是人类疾病的重要来源,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科学论断说以上各种传染病一定是乱吃野生动物造成的,但至少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关于“少食”和动物生存的关系,我在最后一章会重点讲述。)

上面所说的都是人类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少食,就可以避免一些疾病的侵袭。当然,我还是会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即使我自己没吃出病来,但现在市面上提供的东西也会让我的健康受损啊。”当然,我们不否认,现在市场上的食物(催熟的、有毒的、添加化学制剂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作坊的、勾兑的、以次充好的等等)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确实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损害,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挖一挖根源?

市场之所以提供这么多食物,不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吗?正因为现在大家都吃多了,所以对食物的需求量变大了,当需求越多,市场供给又跟不上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我们知道,主食、水果、蔬菜、肉蛋、禽类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当这些“成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那些所谓的“黑心商人”“不法商贩”们就会粉墨登场,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创造”和“制造”更多食物,而这些被“创造”和“制造”的食物显然和我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不相符的,当这些外在的因素破坏了身体本身具有的

自然状态时,我们吃得越多,生病的几率当然就越大。

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前的十字路口,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社会问题:雾霾问题、水污染的问题、物价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教育问题等。其实问题多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够以一种客观的、科学的、理智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要知道,外部因素永远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在影响力,内部因素才是导致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市场确实有“黑幕”,我们也要经常内省一下:如果我们的欲望没那么多,市场上会有那么多被“制造”的食物吗?如果我们不去为那些原本“多余”的食物埋单,市场还有让它持续存在的空间么?如果我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少吃一点,那些不健康的食物还有机会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疾病么?所以,归根结底,吃多致病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在饱食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不用为食物短缺而担忧,有精力和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但同时我们也间接成了让自己受害的“刽子手”,我们必须认清这两重关系:少吃点,合理地吃,健康地吃,让自己成为身体的主人,让自己成为饱食时代真正受益的人。

饱食终日,疾病来袭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我们长期饱食,体内热量、脂肪以及血脂就会变多,大脑要去指令身体各个器官正常“运作”,消耗的时间会更多,也使供给大脑的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使得

大脑早衰和智力迟钝。


除了使人大脑早衰之外,饱食还会让胃肠道负担加重,造成消化不良。而那些大量摄入的、多余的脂肪、蛋白质不能有效地利用,就会大量贮存起来,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此外,饱食还会使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发作,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而且,现代人普遍爱吃肉食、精制谷类等呈酸性食物,如果摄入过量,就会形成酸性体质,为各种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以前我看书的时候,留意过明代敖英所著《东谷赘言》中记载的一段话:“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饶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这就是说,多食之人大便次数增多,小便次数增多,瞌睡增多,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易患消化不良。如果长期如此,必将导致人生短寿。对饱食的危害了解得更深刻,也让我更加明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我就在想,如果是因为吃多了导致患上各种疾病或者短寿,那我们生而为人又是为了什么?吃饱撑出病或者撑“死”是不是不值?


如果人从生下来只是为了饿不死,只是为了生存的话,那人生是不是过于简单?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人虽然衣食无忧,但还是会叹气、焦虑、压抑、不安、不开心……为什

么?难道是因为他们为了明天的吃饭问题而发愁吗?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好了,但因饮食习惯不好,长期饱食,造成身体不适或带来慢性疾病,呈现在外在形式上。(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一般也不会好到哪去);二是因为有的人“吃饱了”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不了解生命,不知道人生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可以做,所以在物质上获得极大满足之后,会出现心理上的空虚,这就是“饱食终日”里的“终日”,整天无所事事,像行尸走肉一般,心理出现了问题。


我认识一个人,他2000年下海经商的时候,就抓住了好商机,当时赚了不少钱。照理说,他肯定是春风得意呀,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呀,可是后来才听他说:“那时是挺有钱,把前几年没吃、没玩的东西差不多都尝试了,但就是这样,反而出问题了,先是把身体吃坏了,然后开始郁闷,就经常想:我现在什么都有了,下半辈子还长着呢,该干点啥啊?所以经常迷茫、心情不好。当然,我这心情一不好,连带着身体状况更糟糕了,所以当时的状态就是身体差、心情坏,简直是恶性循环……后来,我就苦苦地追寻,无意中接触了佛法,才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


所以说,“饱食终日”不但会给身体带来损害,也会造成心理疾病,要想拥有健康的身心,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通过调节食量来避免或减缓身体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让人的心理磁场更安宁、和谐,有条件、也有时间去探究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我想,这才是现代人应该推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很多人可能有过把鱼喂撑死的经历,也许事后有人会自我提醒:下次一定不会多喂了,可最终还是不自觉地给鱼吃多。看来,鱼吃多了,不只会有“病”的问题,还有可能要“命”。“撑”死的鱼,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养过鱼,不少人也有养“死”过鱼的经历。可能每次看到死去的可怜的小鱼,我们都会说:早知道就不给你吃那么多了!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早知道”,要真是吃出病来,伤害了身体、损耗了生命,恐怕再说一句“早知道”也晚了。


所以,我经常建议身边的人吃饭的时候尽量用小一点的碗,否则就很容易变胖。我们经常发现越胖的人吃饭越快,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比如一个东西进入口中的时候,是用

味觉的,味觉的主要功能是分辨。这时,大脑神经中枢会有反应,因为不同味道是有不同类型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的是酸、苦、甘、辛、咸。比如是酸,就不能用酸的东西来消化它了,就需要分泌碱性的东西,才能消化掉,而苦的东西偏碱性,那就得用酸的食物来消化了。因为不同,才有机会把这种感觉传递到大脑中枢,用分解的东西来消化它,但是吃得太快,咕噜一下就下去了,根本没经过味蕾,大脑没有时间去分辨。食物到肠胃里被搅拌的过程中,大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它、分辨它,思考用什么物质去腐蚀它、消化它。这样,能量耗散更厉害了,而且在这里消化的时间比之前正常需要的时间更长。胃不停地超负荷运作,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可是,我们的身体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


鱼吃多了会撑死,人吃多了会撑出病,如果长期疾病缠身,我们的身体会怎样?人在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年,所以经常被无端地耗用,这里耗一点,那里耗一点,所以对于提前衰老和死亡是没有概念的。一辆车,如果每次都按 4S 店的要求进行保养,它的使用寿命一定比那些不经常去做保养的长。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如果能按照身体的自然规律和健康状态去保养,寿命一定比经常不保养的人长。


从日常饮食开始,坚持少食,胃就小一点,如果再少吃点,胃又小一点,小到最后,就是人初始状态时本身具有的健康的胃的容量。当我们让它保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它就会觉得舒服、轻松,而且会有足够的空间,它自身的能量不但用不完,还会有节余。


生命因管理而更健康、更长寿。从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始,少吃一点。


很多病都是吃饱 <wbr>“撑”的

(摘自《少食健康》 盛紫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定价:32.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