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最高级别的学习
(2012-05-28 16:16:43)
标签:
育儿 |
说到玩,我绝对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玩大的孩子!
有趣的是,前些年与同学聊天,听说他们小时候上过课外班,或者经常去少年宫,我竟然暗暗羡慕。小时候,我也向往有一些玩具,或者学点显得特别“牛”的本领,比如滑冰、弹琴、打乒乓球等等。成年以后,我陆续尝试过笛子、吉他和古筝,最后,我不得不艰难地承认:我对音乐本身没什么热情,如此执着地折腾,不过是在完成童年没有完成的愿望——想变得很“牛”。
我的童年,完全是没有章法地疯玩。我是家族里的“孩子王”,常常领着十来个孩子玩闹嬉戏。我们的玩耍都是即兴的,除了丢沙包、跳皮筋、捉迷藏之类的常规游戏,我们更喜欢自由地设定规则,而且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我们一起挖蚂蚁洞,爬树,做手工,或者设置障碍跑,除此之外,我们的一大爱好,就是爬上山坡,采野花、捉蚂蚱,登高远眺,尽情呼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的童年完全荒废了,没干过什么“正事儿”。最近几年,我愈发明白,其实,无拘无束地玩,本身就是很“牛”的事情。
玩似乎没有明显的“功效”,如果非要说说玩耍的好处,似乎很难罗列得那样具体,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年里,我都认为玩的唯一功能,就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渐渐的,玩的益处,就像陈年的美酒,飘荡出屡屡清香。我观察了身边童年玩得比较充分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倾向,比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种没来由的愉悦感,以及没有边界的好奇心,主动选择的能力,还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等等。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看,孩子眼里的“好玩”,一定是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事情。很显然,一个机械的玩法,会让人产生厌倦,远离这美好的感觉,因此,孩子如果想始终保持愉悦状态,那么,一定要主动选择,而且一定要创新。别笑,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独立玩耍就会发现,孩子会不断尝试新的玩法,在成人看来,这些方法未必新鲜,对孩子而言,他们超越了自己现有的认知和经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且,孩子也喜欢大人用“创新”的方法陪他们玩,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陪小孩玩,一定要富于变化,哪怕是做鬼脸,每次都要有一点差异,如果连续三次做同一个鬼脸,孩子的热情指数便会直线下降,相反,如果每次都有一点小变化,他们能马上捕捉到,并作出热烈的回应,孩子的观察力绝对令人赞叹!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是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出来的,因此,我非常欣赏那些爱玩、会玩,可以玩得花样百出的孩子。而且,这个玩耍的过程,孩子会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开始对无线电产生强烈的兴趣,有的孩子则对生物的多样性充满好奇。我自己呢,在玩耍中发现自己对教育有强烈的热爱,我可以组织很多孩子一起玩,为每个孩子带来欢乐,他们的笑脸,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种从玩耍中发展出来的爱好,没有功利的成分,没有学术研究中那种条条框框的约束,我跟着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往前走,比如,很多年当中,我心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我甚至异想天开——如果能有一个魔法,让我完全变成那个孩子体验一下该多好啊!我终究没有找到这样的“魔法”,到头来发现,好奇心本身就是最神奇的魔法,不断地去观察孩子,多少年反复揣摩和体会孩子的感觉,渐渐地,对孩子的判断就越来越准确。如今,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某一天,我忽然惊叹,其实,大部分心理学的理论,都是在解答我童年的这个问题。有时候,一个孩子能凭借直觉,找到最核心的问题。
现在,我们习惯性地把玩耍和学习对立起来,仿佛只有那种正襟危坐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误区。课堂上的学习,往往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未必感兴趣的内容,那么,这就成了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缺乏原始的动力:好奇心。。玩则不同,它没有痕迹,没有目的,没有限制,以好奇心和愉悦感作为动力,是主动的学习,看上去什么都没培养,其实,什么都培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玩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最高级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