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宝存:编造“6450万套空置”的牛刀脸在哪儿?

(2010-07-11 19:59:00)
标签:

房产

牛刀

第一财经

电网

陈宝存

中国

分类: 谈房论市

陈宝存:编造“6450万套空置”的牛刀脸在哪儿?

    上嘴唇挨天,下嘴唇着地,牛刀纯属无稽之谈的编造版6450套空置竟然流传甚广,请问牛刀的脸放哪儿了?

    本来对于“660个城市6450万套电表读数为零”的炒作早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浮躁的中国舆论,众多的专家甚至博导级的经济学家们,行文写作,却不经考证,把杜撰于牛刀博客的某社科院专家的“据说”奉为圭臬。这类学风在舆论炒作唐骏学历风波、朱学勤论文抄袭风波、汪晖抄袭风波的当下,特别具有讽刺意味。我想请问的是衰派之外的经济学人们,你们把“6450万套空置说”写到你们的文章中的时候,究竟谁去考证过这个数据的出处?

    应该说,浮躁的学风,不单单存在于牛刀为首的几位著名楼市唱衰论者,还存在于本来应该注重考证的博导、专家、教授们。从魏杰王小广直到现在的李稻葵,你们未必不懂经济学原理,但是你们的学风你们的浮躁,以及不专业的态度,你们的视野褊狭,决定了你们选用的数据竟然一直经不起推敲,这也是自02年开始著名经济学家们对准楼市大喊泡沫却不得的主要原因。

    如果6450万套,也就是超过2亿人居住的住房空置成立的话,也就是说:1995年我们已经根本解决了住房问题,所以,才有房改11年生产住房总量的130%,都被空置着。那么,我们那么好的居住条件和市场,我们何必再98年启动市场化改革?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的住宅总存量约为140亿平方米,其中80%为成套住房,其他为非成套住房。
    自1998年以来,我们全部住宅竣工总量约为74亿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竣工总量约为45亿平方米,包括商品房被单位购买后并且房改化的住房,也包括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占140亿平方米中的32%。真正的商品房约只占25%左右(扣除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等配建的房子)。

    按套数计算,整个房地产业住房生产量每年约400多万套(2003年为302万套,加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45万套等),十一年的市场化改革历程,生产总量也就在4800万套左右。


    那么我们回过头看看什么是“国家智能电网计划”与“智能电网”的建设情况:

    据报道,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及其建设时间表:
  2009年—2010年是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的试点;
  2011年—2015年是全面建设阶段,将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2016年—2020年是引领提升阶段,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届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将大幅提升,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达到35%,分布式电源实现“即插即用”,智能电表普及应用。
  到2020年,可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我们能看到的是,目前阶段仅仅在规划试点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在2011年至2015年。而且,官方对6450万套电表读数为零这一数据公开辟谣。据国网人士对某报记者表示,全国的智能电表数量还只有几百万只,无法统计出有6540万户的概念。

    目前对“6540万套闲置房”已知来源牛刀的博客。在这篇名为《牛刀:6540万闲置房将引发中国版次贷危机》的博客中,牛刀写道:“社科院城调队说,全国闲置房共有6540万套间,在建房有1250万套间,如果以每套间3人居住的话,闲房和在建房相加共有7790万套,可供2.6亿人口居住。”

    十分可笑的是社科院城调队的说法,城调队是统计机构为调查成立的机构,何时隶属于社科院的?好像连国务院也没发文或者通知调整这一隶属关系。这一数据的出处如果是社科院某位人士之口,估计是牛刀最为只记得某曹姓研究员的杜撰。杜撰之后,牛老大急于表现,发到网上,也就误传至今。

    在最初误传之后,我的朋友姜炜专门就此问题联系第一财经记者,请他们代为调查以这个数据的出处,在5月13日姜炜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在遍寻网络无法找到原始数据来源的情况下,联系了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媒体)的记者,请其协助和国家电网公司求证数据来源。以下是第一财经记者给我本人的回复:

    姜    炜: #据国家电网统计,全国660座城市、大约6540万套房屋6个月的用电数字为零#哪位有该数据来源的原始文件,如果没有,高度质疑此数据来源。或者国家电网公司有表态认可过也可以啊

    姜    炜:有人去求证过此数据来源是否有据可查?

    第一财经:我帮您问一下电网那边

    第一财经:向电网那边核实了一下 是虚假的报道

    姜    炜:从来没有这样的统计数据?

    第一财经:没有过。

    第一财经:而且也绝不可能有这个数据。因为当时报道的原文是说根据智能电表的统计。但入户的智能电表根本没有达到报道中说的量,一共只有几百万只。
    当然,出于牛刀博客的杜撰也并非报道,所以国家电网与社科院不回应纯属正常。

    牛刀等人的编造是别有用心的。但是,那么多人不经过考证的误传更是不可原谅的。

   

    解决住房问题,我们仅仅走过了11年高速市场化的阶段,住宅在房改11年也仅仅竣工了4800万套。对于农民进城和城市居民的住房改善同步进行,对于不合理的居住观念在80后婚房需求上强化的现实,我们有很多无奈。我一直强调,巨大的欠债,几乎50年不注重生活导致的居住困难,我们不可能迅速弥合与欧美强国的居住水平的差距。而且中国东西部的不平衡,巨量的人口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东部耕地的缺乏,也制约了经济发展与住房改善的步伐。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也是屡屡调控解决不了供需失衡的局面。巨大的住房需求与改善性需求的同时入市,不然造成投资投机的日益扩大。

    98年开始的住宅建设,成绩是喜人的。但是,毕竟建设和分配都需要过程。而我们已经形成的市场规律也是通过商品房高价去补贴包括棚户区改造,危陋房改造,旧城改造,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而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也离不开土地出让金的增加,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只是我们等不起这个过程,我们急于一朝一夕的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但是,我们理性的考虑,这是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制度化长期化的解决住房问题,确实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