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于 内蒙赤峰克旗乌兰布统
东南西北中发白(六)
坚持一件事情真难。坚持按照地理方位找图、找出合适的图不易。东边南边我去的太少了。此次就忽略方位了。文字是近一段时间里和摄友聊天时谈及摄影所讲的话。
摄影有时是一种惆怅流淌,有时是一种欢愉宣泄。
好片子都是撞大运撞着的。摄影的功力越强,撞大运的概率越高。
人文摄影中,我以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摄影者对被摄者尊重,而被摄者对摄影者忽视。我们是怎么做的?……
对于“何为好(摄影)片”一定是有标准的。那种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的审美差异”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其权重是有限的。比如满分的好片是100分,好片的及格线为60分,那么“萝卜青菜”和“审美差异”的评断分值也就占10%~20%。
如同“文字”因记录而生,亦因表达而活。我认为摄影的本质应该是记录和表达,与文字一样。不同点摄影是平面影像,其形式和内容的融合要比文字更有活力(这种平面影像有时形式即为内容),但其涵义的传达缺乏稳定性和明确性,有时需要文字的支持。
我把摄影的本质描述为一个“左边是记录、右边是表达的一个渐变条,那滑键的控制在摄影人的手中。你可以纯记录,也可以纯表达;还可以把滑键放在渐变条的中间某个地方,有记录有表达。”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说明你离的不够近。”罗伯特·卡帕大师这么说的。他说的距离有物理距离,还有的是一种心灵距离。如果我们去拍人文,我们把镜头顶在离人家50公分的脸上,这种对被摄体的压力!你说这是近了呢还是远了呢?我把镜头抵在离你面孔50公分的时候,你舒服吗?我们的心近了吗?
我认为这是比较不知所措的评论。“给观片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您要是记录,您记录准了吗?您要是表达,您的本意是想说啥呢?观片者的想象不是摄影者给的,只不过是摄影者激起的观片者自身积淀和诗性的涟漪。
“很难拍”、“不好拍”,我也常这么说。其实没有什么好拍不好拍、难拍不难拍的,那儿(那人)就那样,那就是真实,拍就是了。拍好了,说明咱们功夫还行。拍不了,说明咱们功夫不到家。别提设备和特权的问题,就咱们那设备也就打鸟拍体育不行,也没有什么特权问题,您不是都到了那儿了吗,还要什么特权?
相机和镜头哪里有审美的能力?都是相机后面的那只眼睛在左右着美。
我还是认为人文纪实类的摄影才是业余摄影者归途。资源离我们远近都有,几乎绵延不断,不要门票。难在主题的构建与表述的编辑。
风光摄影应该有些诗性。我的意思是你不能像写“使用说明书”一样描述风光,怎么着也得拽点疑似诗歌、散文的句子吧。
风光摄影也是基于人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无视人文何来感悟,没有感悟何以风光。
别奢谈真实了!把一般的拍漂亮了,把本来漂亮的拍回个六七成,你就牛13。
你说你只是享受摄影的过程、或者说你只享受摄影的快乐。我觉得你的心态挺好。我的建议是你在快乐的空闲时间,稍微思考一下两个问题:一,你是否真的享受到了摄影过程的快乐?二、你让别人感受到那种快乐了吗?
你喜欢做饭吗?喜欢做饭的人都喜欢做饭的过程,当然别人要是喜欢他做出来的饭,食材就不糟蹋。
(2)摄于 青海门源
(3)摄于 新疆
(4)摄于 内蒙赤峰克旗乌兰布统
(5)摄于 北京颐和园
(6)摄于 内蒙辉腾锡勒
(7)摄于 北京故宫
东南西北中发白(八)

东南西北中发白(七)

东南西北中发白(五)
东南西北中发白(四)

东南西北中发白(三)

东南西北中发白(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