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就是“道法自然”
——从通心理论解读《道德经》(之四)
老子无可非议地是全人心理学的老师。最近,我有点惊奇地发现,全人心理学最核心的概念,竟然与古老的《道德经》不谋而合。
通心,是全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内容,用来解释世界、观察社会、洞悉人心,十分锐利。通心,又是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以及心理服务贯穿始终的红线。到目前为止,在通心指导下进行心理服务,还没有遇到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何谓“通心”?
从哲学的高度说,“通心”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
《道德经》: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对于这段话,一般这样解释: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如何理解“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应该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规律、规则。“道法自然”的意思是,我们做事情应该尊重、接纳、顺应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按照其运行的规律、规则来做。
为什么说通心就是“道法自然”呢?
通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先说狭义。所谓狭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和其他活人进行交往,而在交往中,有三种基本的状态:纠缠、维持、通心。其中,只有通心才是最好的状态,或者说是自然的状态。人们在交往中纠缠,就是由于有太多的人为的因素,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缺乏安全感、想控制等。
在狭义的通心中,一个人必须首先清晰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然,然后清晰他人,发现他人的自然,再就是通过他人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态度、方式去行动。这也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道法自然”。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有人能够“道法自然”,就能够导致共同成长。
人又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个活人活在世界上,除了与其他活人进行交往外,还有独处的状态,还会从事除了狭义的交往之外的其它活动。在独处时,也有三种基本的状态:匮乏、维持、充实。只有充实才是最好的状态,或者说是自然的状态。人们在独处中感到匮乏,就是由于有太多的人为的因素,纠结、执著、想不开、郁闷等。
所谓广义的通心,是指一个活人活在世界上,在从事除了狭义的交往之外的其它活动时,能够活在当下,有充实感、意义感、喜悦感等。例如,在独处时,您可以是在看书,在旅游,在打扫卫生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只有通心才是最好的状态,或者说是自然的状态。即,看书(比如看小说),是在与书中的人物或者作者通心。在旅游时,是与大自然在通心。在打扫卫生时,是与环境在通心。如果您是在看书,心里却想着要去买车票。您在旅游时,却惦记着孩子网瘾的问题。在打扫卫生时,您却急着想做饭了。这些都是在纠结,都是由于您有太多内在的冲突,内心不清净,也就是没有“道法自然”,或者说,违背了自然。
如果我们把“通心”从狭义推广到广义,由于人类生存状态,不外交往与独处,在这两种状态中,都需要通心,这样整个人类生存的玄机,用一个字“通”就可以点破。因为,通心就是道法自然!
道家的“自然”,是相对于“人为”,与人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同的。在心理学中,通心正是为了打破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境。
通心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或者说,如果要落实“道法自然”,就必须通心。通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到“道法自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拨高“通心”的地位。这是因为“通心”本来就有巨大的涵盖力,同时,它又是一个清晰的、究竟的、容易操作的概念。在操作上,它有简便“黄金三要件”,任何人都可以学习。
“道法自然”本来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语言,当它通过“通心”操作化了以后,就能够更快地普及。可以说,“通心”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出现,也是大道运行,道法自然的必然结果。“通心”的魅力,在于它是道、法、术三者的统一。

全人心理学工作坊走进了道教道场。2012年7月在浙江天台山桐柏宫举办全人心理学工作坊。这里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工作坊的教室就在三清大殿旁边(因为一时没有其它更合适的地方)。在这里,我仍然大胆地运用了宣泄的技术。有人担心:会不会惊扰神灵,引起神灵的怪罪?我相信不会,神灵反而会给我支持,因为我是在道法自然。有指导的宣泄(不是没有指导),可以打通被堵塞的能量,正是把扭曲的变得自然。常言说“头上三尺有神灵”。我十分坦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道教教导:“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不过,有人来殿的时候,我们都会小心地关好全部窗户,让声音尽量小点。神奇的是,在这里做的个案,比其它地方更加流畅、顺利。尤其是突破心理阻抗,势如破竹。这次在天台山的工作坊,我共做了10多次个案。

桐柏宫的戴道长也饶有兴趣地和大家一起练习通心。毕竟有修炼功夫,心静,通心的成绩不错!1个8分,1个10分。

在道士们做晚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室挪到户外。这仍然是在练习通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