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抄袭门“看反对学术腐败的长期性

标签:
油菜花教育教育博客杨绪兵保康保康二中保康一中 |
杨帆教授资料照片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杨帆近日再次成为焦点。今年3月,他曾被卷入同事学术剽窃事件;今年1月,他因与学校一名女生发生肢体冲突而引起“杨帆门”事件。
抄袭门事件回顾: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仁淑于2006年6月发表了一部18万字学术专著,其中10万字被指和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君的博士论文雷同。今年3月26日,一个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打假团体”的组织向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帆反映此书涉嫌剽窃。法大学风建设委员会基本认定金仁淑抄袭。
当时中国政法大学不少人认为,金仁淑涉嫌抄袭一事的举报者是商学院教授杨帆。今年5月,金仁淑向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专著剽窃等5个问题。在经过审查后,9月17日,校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委员会以“九比零”,认定杨帆没有抄袭行为。 “大家都以为我应该恢复教授和博导了。非常反常的是,10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第13次校长办公会议中做出《把杨帆和金仁淑一起停职反省,听候处理》的决定。关于我的具体错误,他们没有明确指示,只是要求我自己反省。”(杨帆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是说)。
相关分析:
1.杨帆和金仁淑教授都是中国的大学中的佼佼者,不管真相如何,到底是谁抄了谁的论文,但一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间其中一个人抄了另一个人的论文,抄了就是抄了,要勇于承认,没抄就是没抄,要理直气壮。抄袭这种行为发生了,并且还要试图隐瞒,让人感到痛惜,长期以来有许多人问为什么没有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或许中国学术界盛行的这些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一些人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不惜抛开学术良知,使抄袭、剽窃、造假之风暗流涌动,甚至有的知名教授、著名人士也混迹于伪科学之中。学术腐败像病毒一样给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和伤害。一些网站的留言中我们看到,公众对学术腐败深恶痛绝,人们殷切期盼着早日祛除学术腐败的“毒瘤”。打击学术腐败,管理部门责无旁贷。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制订出一些相关规定。但是,遏制学术腐败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红头文件”的层面,而应该有具体的措施、方案。可喜的是如今,许多大学敢于自揭家丑,对有学术不良行为名人公开作出处理,开弘扬正气之先河,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等学府清除学术腐败的决心和勇气。
2.对于学术腐败,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反腐斗士,都应该为纯洁的学术环境努力。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就是对不诚实行为的许可和默认,这对那些勤奋努力认真做研究的师生是不公平的。”反对学术腐败,要依靠有社会责任感的内行专家、依靠公众真凭实据的举报,一桩桩学术腐败案例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3.对学术腐败的惩罚要从严,不要顾及颜面或者狭隘的“保护主义”,或慑于涉案当事人的位高权重,而对于造假者鲜有惩治。如果一个造假者即便被揭发,依然能够稳坐“庙堂”,毫发无伤,欺世盗名,又怎么能“惩前毖后”呢?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盘算造假代价:一来是造假了未必能被发现,二来即便发现了又能如何?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样的造假来得更容易、更让人“放心”的了。如果学术造假与职业生涯、学术生命等等事关个人“命脉”的东西牵系在一起,相信造假者会比现在有所顾忌。
对于学术腐败,我们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甚至变成了习惯性的容忍和麻木。其实,只要用好现有制度、加大惩罚力度,重视社会的监督力量,“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解决学术腐败还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