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的暴力?或民愤的狂欢?——专访证监会当事人李莉

(2010-03-31 05:40:34)
标签:

证监会

内幕交易

骗购

经济适用房

李莉

媒体

财经

分类: 连接财经界

今天(其实是昨天下午了)专访了处在内幕交易和骗购经济适用房舆论漩涡中心的证监会工作人员李莉。在这样舆论风暴中,独家专访到当事人,像一两年也捞不到的一条大鱼,着实让我很兴奋。和搭档张健从昨天下午2点一直忙到现在凌晨快6点也不觉得困。

媒体的暴力?或民愤的狂欢?——专访证监会当事人李莉

    大家看不到李莉的正脸,其实她是一个特别朴素的女孩子。而下面这张就是李莉和她妈妈,一个老伴已经去世的快70岁的老太太,一起住的地方——一间建筑面积40平米的简陋小房间,也就是网上传的她“骗购”的那一套。

媒体的暴力?或民愤的狂欢?——专访证监会当事人李莉

做完整个专访,发现其实李莉只是证监会里一个底层得不能再底层的工作人员,一个夫妻离婚当中的受害者,一个单纯得不像33岁的女孩子。是什么导致媒体和大众对她一边倒的讨伐之声?做完专访,发现她前夫和婆婆的很多证据都是那样经不起推敲(所有详细的内容,稍后出来的稿子里都会写到),可为什么我们只看了一眼就那么义愤填膺的原意相信?

 

大众是原意去相信事实本身,还是更原意相信他们心中那个容易让他们发泄情绪的结论?

 

而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又该秉持什么样的立场?很久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听过这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是有多少媒体在报道在评论在批判的时候,认认真真的调查过事情本身的真相?

 

怎么判断一个选题的价值?是它更吸引眼球还是因为它更真实?说实在话这件事情接二连三爆出来的新闻点,都十足的抓人眼球,都十足的满足大众、网友的胃口。

 

“证监会工作人员内部交易泄密”、“经济适用房骗购”,这是让每一个财经记者听起来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的选题。可是,我们轰炸一样的报道就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新闻点的需求吗?

 

有些话我在节目里面不方便讲,李莉的前夫——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李恩泉,显然是一个深谙媒体炒作,尤其是互联网之道的运作高手,他很明白如何选取“新闻点”迎合大众的胃口。有多少媒体一哄而上的运用媒体的暴力,给这件事情下了结论。这样的舆论暴力以至于谁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包括中国证监会。

 

做这期节目、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以后也能给我自己的新闻生涯引以为戒——了解事情本身的真相、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成为媒体的暴力和民愤的狂欢。

 

现在我还不敢说,我就完全掌握了事情的真相,但至少完完全全的从事件当事人哪里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新闻稿和《财经视点》专访的视频明天一早会上线。怀着敬畏的心态待您审阅。

 

晚安!早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