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2009-08-20 18:01:27)
标签:

爱心家园

慈善

扶贫

公益

教育

义工

杂谈

支教

志愿者

助学

走访

涞水

茉馨

分类: 助学支教公益活动图文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

  Jojo

  8月7日是个周末,下午7时我们一行6人搭乘邓哥的“东方之子”,向河北涞水方向驶去,车上承载着家园人对此次助学走访行动的热情和期望。虽然涞水据北京不过百多公里,我们的心在汽车发动时就已飞向那个耳传已久的偏道子小学。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一、羊浮雕的真相

   

  说到偏道子助学,就不得不提起“羊浮雕”,从上次五一助学回来就听茉馨一直在说羊浮雕,并加以丰富的语言描述,对这个“景观”早已在心中做了无数次的想 象....在这次去涞水的路上,茉馨自然又不厌其烦地给大家介绍羊浮雕的情况,如果此次没有亲眼见到,还真对不起茉馨的这番苦心描述。

   

  8日上午9时许,车子行使在狭窄的山道上,离走访的村子越来越近了,我们倚着车窗欣赏着外面飞驰的山景,对大自然神奇的造山力量惊叹不已,就在车子拐弯的一瞬间,突然听到惊喜的欢呼——“羊浮雕”!大家不约而同地顺着惊呼声看去,果然,期待已久的“羊浮雕”景观终于盼到了,真是不虚此行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近百只山羊,在近乎垂直的山脚岩壁上,依靠着突出的岩石,三三两两地站立、静卧,有单个的山羊站立处,几乎看不出可以容纳脚的地方,从 远处看就象是悬挂在岩壁上一样,景象叹为观止!原来,村民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把羊圈就设在山脚下,顺山边围了一些栅栏,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羊圈,那些山羊 就以天然石壁为栖息地,故此得名“羊浮雕”,这个名取得相当到位,形象又生动,大家兴奋地议论着,催促着邓哥把车停了下来拍照,下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把 “羊浮雕”前前后后照了个遍,一时间,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随着进村的路不断延伸,我们还发现好几处“羊浮雕”景观,羊的数量较之前更多,栖息的地点更凶险,景象更壮观,这下大家可大饱眼福了。殊不知在这些叹为观止的景象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生态危机....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二、初次走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如期与偏道子小学的张校长会上了面,张校长是个身材高大的北方汉子,皮肤黝黑,操着河北的口音热情地跟我们介绍孩子的情况。按 照之前沟通的计划,这次走访的孩子一共是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其中有3个孩子是五一助学时调查过的,这次做一些情况的核实和补充。大家在车里就分好了采访 小组,按照张校长提供的地址,我们做好了分工,我此次的任务是拍照和顺访。

  
     张校长带着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走访对象赵亚静和赵亚楠家,家长和孩子早已在院外的台阶上等着我们,大家见了面相互寒暄了几句,簇拥着走进了院子,我走在队伍 的后面,仔细观察着院子里的布局,院子里有一口井,侧边有一个牲口栏,应该是驴圈,几只鸡在地上悠闲地捉着食,没有其它什么特别的摆设,我跟着人群来到了 东屋,进门看见屋里只摆放着一些简陋的桌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或电器,桌上放着家园给孩子们带去的文具袋,本子,水杯和洗衣粉,再往里走还有一个小 屋,是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炕,这时义工李慎和苏冰已经在里屋开始展开访问工作,他们一个主问,一个记录,配合着与两个孩子亲切地交谈, 老邓哥拿着相机做不同角度地现场记录,可能是大家想见孩子的心情急切,小小的房间里一下子挤满了人,我见人太多就随手拍了几张场景退回到外屋。在外屋门口 碰到了正在给我们沏茶的奶奶,于是就攀谈了起来。

   

  奶奶是个挺开朗的人,一副笑呵呵的佛面,她说两个孩子都很聪明好学,老大亚静喜欢画画,跳皮筋,老二亚楠喜欢跑步,体育运动。两个孩子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 在350-400元,只是因为妈妈得了肾病,这几年治病吃药花了不少钱,所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奶奶的话语间不时流露出忧伤的表情,看得出 对现状的无奈和无助。我接着问了些关于家庭收入的问题,奶奶都一一做了回答,在奶奶忙着给大家端茶的隙间,我怕忘记刚才问的,就靠在外面的窗台沿回忆着写 在本上,待回去整理发给组长。

   

  在抬头思考的时候,我注意到了窗户上有一些小瓶 子,是隔窗放置的一排白色小药瓶,我仔细看了下药名和介绍,是关于肾病的处方药,这就验证了奶奶说的妈妈的病情。正想着,从北边的屋子走出来一位妇女,手 里拿着东西,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的,看年龄我猜想这应该是孩子的母亲,于是我跟着她进到了北屋。

   

  北屋是一间年岁已久的老房子,后据孩子母亲说有 60年的历史,从破旧的门框向里面看去,黑漆漆的,走进去一会才看清里面的摆设,说实话,非常简陋,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破旧的房屋,条件确实非常不好。孩子 的母亲腿脚不便,艰难地弯腰拨弄着灶台上的锅具,低矮的灶台安置在门的后面,昏暗的火光忽明忽暗,整间屋子看起来既简陋又阴暗,我跟孩子母亲打了声招呼, 她微微笑着说,“有你们来,孩子就放心了”,听了这句话,我能体会到当时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情,我简单地询问了下伤腿的情况,做好了记录,出来北屋时,奶 奶正好也过来了,我用相机分别给她们照了张相。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三、爱画画的李凤顺

   

  中午饭是在偏道子小学张老师家里吃的,在邓哥的车上,张校长就一直在说吃饭的事,拗不过他的盛情邀请,我们就在张老师家里品尝了一顿地道河北风味的“盛宴”,说地道,指的的烹饪方法和佐料与其他地方不同,主要特点是咸。说盛宴,满满一桌的饭菜让我们不知从何下筷,可能在北京城,这些菜都上不了大的台面,在牌角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山窝窝里,这样的酒菜算是非常隆重的招待,大伙儿已经热切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朴实和热情,而在酒杯接触的一霎间,即使是原则性的助学禁酒令也获得了宽容的解除...

   

  午饭后已经1点半,志愿者们按照既定计划分为两个走访小组,分头进行走访。由张老师带着茉馨一组去往较近的四个孩子家中,我和李慎,苏冰,邓大哥一组在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李凤顺的家中。

   

  李凤顺的叔叔是个双腿残疾的中年男子,拄着双拐早在院门口等候着我们,终于看到李凤顺了!正如李慎描述的,孩子一脸的倔强,喊出的声音响亮得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伙子,然而,他家中窘迫的生活环境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屋内陈设较之前的家庭更加简陋破旧,叔叔住的屋子四周墙壁被烟熏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照明灯的瓦数不高,估计也就十五瓦,整个房子更显得阴暗潮湿,因这个房子年久失修,里屋的中央用一根带着枝杈碗口粗的树木顶着屋顶,防止垮塌。叔叔睡的炕前支着一张桌子,不是很稳,上面摆着一些孩子画的画和颜料,看来这是孩子平时学习和画画的地方,这样的灯光环境对孩子的眼睛可是一种伤害,不知道将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会不会改善一些,李慎、老邓和苏冰按照走访的分工围坐在桌边跟孩子的叔叔聊着家中的情况,我在屋里拍完照就来到了院子北侧的屋子,在门口碰到了腿脚不利的孩子父亲,我提议去里屋的炕上坐着聊。

   

  北屋不是很宽敞,里外两间小屋,外屋堆放着简单的农具和杂物,里屋是卧室,炕不大,却也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只留下 一人宽的走道,正说着话,李慎拿着调查表进来了,于是我们靠着炕边和孩子的父母聊起来了,我看着里屋的墙上贴满的大大小小的山水花鸟图,开始以为是那种市 面上买的招贴画,孩子的妈妈解释说,这都是孩子他爸亲手画的,墙上的基本上是两年前画的,最早的几副是结婚时候画的,她指着墙上一张合影说,这是我们的结 婚照,旁边贴的就是他爸当年画的花鸟图,我仔细地看着这几幅堆满灰尘的画卷,虽然画的鸟谈不上逼真,却也栩栩如生。确实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孩子母亲又介绍 说,这两年孩子他爸得了病,治病吃药花了4万多块钱,都是从亲戚朋友借的,家里种的那点玉米只够自家的口粮,女儿在县城餐厅打工。每个月寄回500元也是 杯水车薪,现在还有3万没还清,孩子的生活费快要负担不起了,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

   

  说到这里,母亲的声音有些语塞,父亲也是满脸的愁苦,他接着母亲的话说,李凤顺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班里是班长, 学习成绩自然不必说,还喜欢画画,跟同学的关系也相处得不错。现在自己得了病,花钱不说,还不知道治得治不好,长此下去,对孩子的学习肯定会有影响,真是 不知该怎么办好。李慎认真地做着记录,不时地问了些问题,我的相机因电池罢工,只能用李慎的相机把墙壁上的画拍了个遍,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回到了院 中,大家都聚在一起给孩子拍了些照片,孩子的画刚才我已经看到了,虽然画法显稚嫩,但已经显露出画画的天赋,如果引导得当的话,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 很争气,成绩全班第一,难怪邓哥当场就表示要资助这个孩子的学习费用。大家碰头一致认为,李凤顺家的情况确实比较困难,应当尽快落实学费资助的事情。引用 李慎的话说就是,不能让班长失学!

   

  调查很顺利地结 束了,胡老师带着我们返回张老师家中,在回去的路上,我们偶遇了一只小小的流浪猫,苏冰看着它一直跟着,似乎挺有缘分,于是就收留下来,准备带回北京好好 调养,小猫也欣然接受了苏冰的收纳,乖乖在苏冰的怀里,不经意间又做了件善事。借用如来一句名言: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回到张老师家中,随即我开始了下一个采访任务——了解牌角村的基本情况及教育状况。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四、贫穷的背后

   

  通过张校长介绍,我们才知道所在的村叫牌角村,但是张校长并不了解这个村的情况,所以推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王老师,王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牌角村人,对村里各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在牌角村教学近40年,村里的老老少少基本上都是王老师的学生,虽未桃李满天下,却也牌角遍弟子。王老师在村里德高望重,跟他聊一定能了解到不少有用的信息。果然,王老师很亲切地接受我们的访问,他靠在炕边的墙边,边打着手势边向我们介绍牌角村的情况。随着介绍的深入,我们对之前走访的家庭和当地的经济、教育、环境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

   

  牌角村位于在龙门乡某山谷的尽头,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距离五一去的偏道子小学约10公里,孩子走路到学校大约需要2个小时,目前村里的人口约450人,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上的村民,年轻的,有本事的都到外乡工作生活。因为牌角村地处偏僻,土壤贫瘠,耕地稀少,生活资源缺少,交通不便,很多年轻有本事的都在外乡求发展,能迁出去山沟里就不回来,所以村的人越老越少,原来村里的小学和其他村的小学就合并到偏道子小学集中管理教学。村里只设了一个学前班,生源也逐年减少。

   

  据王老师说,村民每户的平均年收入在4000-5000元,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种玉米和养山羊,因为是山区,土壤层很浅,土壤的质量只适合种植玉米,而且玉米多为本地品种,枝杆高达两米多,因为气候原因,全年只有一季收获,玉米的收成基本靠天吃饭,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极容易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玉米基本是自用,作为口粮、牲畜的饲料,因为种植规模的限制,产量和质量无法与外界的优良品种相比,所以外销量不大。目前,当地没有别的经济作物能替代玉米。

   

  第二项收入来源于养山羊,村里基本家家养山羊,数量不等,养羊的经济收益有两处,一是春季的羊绒,二是秋季的肉羊(外销),据王老师估算,100头羊的最高经济效益达4000元/年。但是幼羊到成羊,大概需要三年的时间,养殖周期长,时间成本大,再除去一些病害,意外死亡,丢失等损耗,算下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

   

  王老师介绍说,在牌角村,养山羊的地点分散,至今无大规模养殖户。而养殖方式是以最原始的自由放养方式 为主,村民们以山脚和山坡为放养点,山脚四周围上栅栏就是羊圈,虽然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地形,节省了成本,但是,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是极强的,只要山羊经过 的地方,基本上是一片白茫茫的山石,不留任何植被,山脚低处的植被吃完了,山羊就会往上爬,去觅食更高处的植被,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山体唯一的保护层,造 成了生态失衡,其后果就是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这些隐患目前存在着,时时地危害着村民的人身安全,尤其是住在山脚下的村民。走访手记一中 提到的“羊浮雕”景观虽然壮观,背后隐藏的生态危机是非常触目惊心的,王老师说现在即使是知道这样的危害,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因为找不到替代现有山羊 的养殖品种,只能保持现状。

   

  牌角村是当地的贫困村之一,当地政府曾经为村民发放了“扶贫猪”,每家一头,但因猪的养殖收益(喂食玉米)与种植玉米收益相差无几,而且养猪比种玉米更加麻烦,故村民们对此扶贫项目不感兴趣,最后的景象是家家都有猪圈,却没有猪。周围其他村也有所谓的“扶 贫牛”项目,据说当时是平均7.5人养一头牛,牛是轮流养的,牛下的崽归当时养的那户,后来也因为这种利益归属不好分配,项目最终流产。

   

  王老师说,牌角村穷是有其主观的因素,最大的还是客观条件所致,当地没有什么特色资源,地理环境不适合 大规模种植玉米,养山羊又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全村的饮水也是仅靠政府打的一口250米的深井来供应,遇到干旱天气,喝水都成问题。但是这里的教育 事业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村里虽然人口不多,却出过几个大学生,而且我们走访的七个孩子,虽然家境贫寒,经济困难,却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勤奋好学,懂 得珍惜,他们是牌角村的希望和未来,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更多的帮助。

   

  王老师的采访结束了,之前压在我心里的一串串疑问终于得到了完满的答案。我快速地在本上记录着,生怕漏 掉些什么。一看表,已经5点多了,去走访的伙伴们陆续都回到了张老师家中,我们全天的走访任务基本上完成。还剩最后一个学生,在回去的路上就可以顺道走 访。大家凑在一起简单地碰了下头,决定马上启程去最后一个学生家中,大伙快速地收拾行装,由张校长带队前往最后的走访对象,走前志愿者和老师们一一道别, 并合影留念,其实分别是暂时的,我们还会回来的,因为那些家庭渴望社会的关注,那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帮助。

   

  回到车上,我一直在回忆着这次走访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在思索着助学的很多问题。车很快就来到了最后一个走访对象的住处,李慎,簌簌和米卢朱组成走访小组由张校长带领前往调查。

   

  在他们去走访的时候,茉馨在车旁的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一些枣树和一颗花椒树,枣树还没长熟,但一看就是 普通的枣树。花椒的果实我是第一次见到,掰开果实颗粒的外壳,一股浓烈的花椒味冲鼻而来,我突然惊叹,这里居然可以生长花椒!而且品质似乎还不错!如果能 在本地推广种植花椒,是不是能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另一项经济效益呢....

   

  很快,走访小组就回来了,走访任务全部完成,大家都舒了一口气,虽然有些疲倦,不过进展的很顺利,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跟张校长做简短的告别,邓哥载着家园的走访队伍又一次飞驰在牌角村的山谷小路上....

   

  北京越来越近了,虽然中间绕了很多弯弯儿,我们始终相信,路就在前方,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爱心家园的使命之一是让青少年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责任,那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压力,作为家园的一份子,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我想了想,列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路和建议,欢迎大家拍砖!

   

  1、制定资助的标准和相应的捐助流程
2、如何呼吁社会的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3、如何帮助当地改变贫困现状,实现由鱼到渔
4、是否可以成立专项的助学救助基金

  5、如何提高当地教师的素质
6、制定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支教计划

   

  在我看来,涞水的助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也许,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还相当有限,希望有更多的公益力量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改变这里的贫困现状,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广阔的空间。(文/爱心家园义工 jojo)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涞水之行——走访贫困生家庭手记(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