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2-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2013-06-18 09:52:22)
标签: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积善云有报史记伯夷列传 |
分类: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 |
2018年7月12日根据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
所附光盘重新整理
https://www.ximalaya.com/jiaoyu/9080733/p2/
https://www.ximalaya.com/jiaoyu/9080733/
P56 /5:54:20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到首阳山去隐居的故事,是记载在《史记·伯夷列传》里面的。
《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写的一本历史书,司马迁在写《史记·伯夷列传》的时候,借着伯夷(叔齐)的故事表现了他自己的感慨。司马迁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说上天的道理,
无亲:是没有亲疏的分别,
(它对于世界万物的态度都是公正的,从不偏袒任何一方,这就是「天道无亲」的意思)
常与善人,天道常常帮助善人的。
这两句话,本来是中国古代的《老子》里的。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就引了这两句,
他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
一个说不能做不孝的儿子,
一个不能做不义的弟弟,
看到武王去伐纣:以臣弒君是不应该做的。
凡是不正当的、凡是不好的事情他们都不去做,
他们要保持自己一个品格上的完美。
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难道不是好人吗?后来怎么样呢?
(3)「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他们行了这么多「仁」;
一般人都说「仁」,「仁爱」,
「仁」还表示一种完美的品格。
他们要求自己品格的完美,
不孝的事情、不义的事情、一点点错的事情,
他们都不做。
古人常常写这个「絜」,清洁、干净,
说他的行为是很清白的,
没有一步路走错,没有一件事情做错,
「积仁洁行」这么好的一个人,
可是呢?结果伯夷、叔齐两人饿死了。
因为他们不肯在周朝做官,
没有东西吃,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薇」是一种野菜,吃这种野菜,然后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就是现在陶渊明所提出来的问题,
他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不是说做好事就有好的报应吗?
那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不是好人吗?不是积善吗?可是他们饿死了。
他只说「夷叔在西山」,
没有把「饿死」两个字写在诗里面。
是因为陶渊明所写的这段故事是《史记》里面的,
而《史记》这本书是中国过去读书人大家都读的一本书,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他不用说,
说到伯夷、叔齐两个人在西山,
大家都知道伯夷、叔齐是饿死的。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司马迁的《伯夷列传》是写得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司马迁一共写了七十篇列传,
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的列传,
他最好的一篇列传。
他提出了人生一个最大的问题,
就是善恶有没有报应的问题。
在这两句话后边,
(司马迁又举出了一个不善的例子,他说
“(4)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非常暴戾、非常残酷的一个人。
他经常滥杀无罪的人,而且“肝人之肉”,
他甚至把人的肝脏都剖出来吃了,
像这样的大强盗,他却享了天年,
他没有饿死,他的生活很好。
他说这样的人是遵何德哉?
他们所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道德?
他根本没有道德,
那为什么有道德、“积仁洁行”的人饿死了,
没有道德的、杀人的人反而享受了天年?
司马迁还不只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不只是古代的伯夷、叔齐跟盗跖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他说我们平常的人,“闾巷之人”,
我们也看到很多为善的生活很贫苦;
看到很多为恶的,
不但自己生活得很好,而且他的子孙
“(5)富厚累世不绝(世世代代享乐下去)”,
他也许贪赃枉法的钱财,
他的子孙还能继承他的钱财,富厚累世不绝。
所以司马迁最后就提出了一个疑问,
他说“(6)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倘如真是上天有一个公平的、
在上面的主宰(明辨是非善恶的道理),
那是真的有还是没有呢?
如果上天果然有一个公平的主宰,
为什么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呢?
这是司马迁在他的《伯夷列传》里提出的一个问题。
陶渊明这首诗完全用的是《伯夷列传》里边的话,
他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接下来一转,
「积善云有报」,
伯夷、叔齐「积仁洁行」在西山上饿死了,
善不一定有善报,
为善、为恶,「苟」是假如,假如没有报应,
善恶假如没有报应,
「何事空立言」或「何事立空言」?
古人为什么勉励我们为善呢?
古人为什么要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为什么老子要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如果善恶没有报应,
为什么古圣先贤白白留下这些空谈的话?
建立了这么空洞的言辞。
本来如果司马迁的文章停止在刚才的那句话,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如果陶渊明的诗也停止在这句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那好了,大家什么恶都可以去做了。
可是司马迁的文章没有停止在那里;
陶渊明的诗歌也没有停止在这一句。
他们下面说的是什么?
司马迁「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以后,
自己给自己一个回答:
天道虽然是不可知的,可是人道是你可以持守的。
天给你的报应是什么?你不知道。
当然佛教对这个有解释。
佛教说你这一世为善,也许得到恶报,
那个恶可能是你前世的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现在的一切是你前世做事的结果和报应,
这是佛家对天道报应问题的回答,
因为佛教是相信前生与来世的,
把报应不限制在今生了。
可是儒家对于没有看见的,
不知道的,不随便谈的,
儒家说天道虽然不可知,
可是人道是可以持守的。
所以司马迁在问完了「天道」、「是耶?非耶?」
接着就引了孔子的话:
「(6)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
孔子说,你所走的路,所行的「道」是不一样的,
不相为谋:不能够互相商量的,他要走那条路,你要走这条路,你们意见不一样,
「亦各从其志也」,
每个人只好按照你自己的心意,
自己的理想去实行。
司马迁继续说:
「(7)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不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举世就是「全世界」,举是包举,
他说当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混浊的,
大家都为非作恶、贪赃枉法的时候,
一个清白、高洁,不肯做混浊事情的人,
才会被大家所认识。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去走这条混浊的道路,
而有的清士不肯走这条混浊的道路,
他要走清白的道路。
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因为「其重若彼」,他所看重的,重要的,
是「彼」,是品德的清白;
「其轻若此」,他所看轻的,
是像那些(功名)利禄的事情。
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理想「道」不同。
伯夷、叔齐饿死了,在一般人看起来,
他真的是很傻,没有得到好的报应,
有人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死了,他们有没有怨恨、不满?
孔子回答说:「(7)求仁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
伯夷、叔齐他们二人追求的是品德的完美,
他们果然把自己品德的完美保持住了,
他们就不会有怨恨。
他们追求「仁」,果然得到了品德的完美。
司马迁在他的《伯夷列传》后面,
当他对「天道」发生了疑问以后,
给了我们一个回答,
天道虽然不可知,可是人道是你可以守住的,
你不用管报应的好坏,
你应该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
宣(化)公上人讲,
很多人拜佛是说拜了佛就可以求得福泽,
如果是用这种态度去拜佛就错了,
佛难道会像世界上的贪官污吏一样,
你谄媚他,他就对你好了吗?
不是的,主要是看你自己的内心,
你自己的行为、持守如何。
而不是只为了得到某一种回报,
要把这种报应的意识放下来,
不管他什么样的报应,
应该怎么样做,还是怎么样做。
所以陶渊明就说了「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如果善恶没有报应,
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
可见天道是不可信的。
后边陶渊明也讲到人道: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陶渊明这首诗虽然是很短的,
但意思很多、很丰富、很深刻,
里边有中国过去历史上很多的典故。
附录《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子曰 :(6)“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7)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wū)能施(yì)世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