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傅聪先生弹(谈)萧邦的《玛祖卡》五首

(2012-07-13 18:21:39)
标签:

傅聪钢琴艺术

傅聪望七了

古典音乐

萧邦

玛祖卡

分类: 傅聪,望七了!

      C大调玛祖卡》(作品二十四号之二)

    26 4 Mazurkas, Op.24: No.2 in C: Allegro Non Troppo         http://t.cn/zlPTOb3

 

这一首很明显是很接近于民间舞蹈的。开始像风笛,要弹得很随意,有的地方有神游太空的感觉,又有些地方像民间舞蹈中飞起来的感觉。

 

      《降b小调玛祖卡》(作品二十四号之四)

    28 4 Mazurkas, Op.24: No.4 in b flat: Moderato   

     http://t.cn/zHgxXRP

  • 听傅聪先生弹(谈)萧邦的《玛祖卡》五首
  • 点击播放音乐
  • 这支《玛祖卡》是萧邦早期作品中比较复杂,很重要的一首。

前面的四小节充满了意境,底下那条线和上面那条线是在那儿拉拉扯扯,萧邦很多音乐微妙得不得了,作曲家无法跟你解释,就得靠自己去悟。总之,不是简简单单的声音轻响问题,是要感觉到那个重要,是个意境问题。音符弹得太实,也不行!

这首《玛祖卡》要弹得很自由,但自由里头要有原因,难就难在这儿。结尾的节奏不能变,还是要保持空灵的感觉。最后永恒的在那儿转,不要拖泥带水。

 

      c小调玛祖卡》(作品三十号之一)

    29 4 Mazurkas, Op.30: No.1 in c: Allegretto Non Tanto

     术。 http://t.cn/zHgxjfa

都说萧邦是钢琴诗人,他的音乐全是诗的境界,有些是一刹那的念头,好像那儿是个惊奇,或者是个问号,这个问号到最后才到fermata[延长记号],总之,有种空灵的感觉。对音乐的理解,除了音乐感以外,一定要有王国维讲的境界,所有的艺术都是这样。每个曲子都有独特的境界。可以弹得音乐感很好,但没有独特的境界,就成不了真正的艺术。

开始的时候,轻和响的对比还要明显一点,响的时候要弹得干脆一点。好像一个问号在那儿转来转去,一定要一口气,同时里面又有变化,这就是玛祖卡难的地方,要有一种灵气。还有要特别注意轻响问题。每次回国来讲学,在其他任何地方也都讲下面一个道理,其实这个道理还是来自我们的老祖宗。Richard Strauss[理查·斯特劳斯)有句名言:看见diminuendo[渐弱]就该想到crescendo[渐强],看见crescendo就该想到diminuendo,看见accelerando[渐快]就该想到ritardando[渐慢]:看见ritardando就该想到accelerando。这个道理就是说,要轻下来,就要偷一点过来,反而要稍微响一点,这样人人都会感觉到是轻下来了,不然,不这样轻下来,就死掉了。慢起来,快起来,都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就是个平衡问题。中国人讲阴阳问题,整天都在那儿平衡,我们中国人从前最讲究平衡,最近一百年来最不平衡,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这个国家发了很多疯,那是近数十年来的事情。中国从前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很讲究平衡,也很懂得平衡的道理的。在美学上在艺术上都很讲究平衡。


音符长与短的比例永远是相对的,总之,要成一定的比例,不能比例不对。还有要注意萧邦的pedalling[踩踏板],要不要踩踏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颜色。这个《玛祖卡》很难,非常特别。

 

      a小调玛祖卡》(作品五十九之一)

    17 3 Mazurkas, Op.59: No.1 in a: Moderato 

      http://t.cn/zlPT0Sk

萧邦《玛祖卡》里有很多微妙变化,这首《玛祖卡》是很有哲学意味的。有一个基本问题,注意左手的和弦。节奏虽然有很多变化,但基本上是一二三,玛祖卡难在哪儿呢?玛祖卡里,萧邦把一种民间舞蹈升华到了诗的境界,所有的自由都在节奏里,是无穷的,节奏本身就变成很不可捉摸的。如果再听我弹一遍的话,一定很不一样,可是基本上还是玛祖卡感觉。弹这个《玛祖卡》比弹很大的贝多芬奏鸣曲还要难。萧邦的玛祖卡是独一无二的,以后从来没有人能把玛祖卡写成这么诗化的境界,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后决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玛祖卡,尤其是萧邦最后的作品五十九、五十六那些最高峰的作品。

玛祖卡里面,右手本身是旋律,同时也有玛祖卡节奏,左手的音符不是纯粹的伴奏,里面都有melody[旋律]。弹玛祖卡,左手要单独练,练得很熟,把隐藏的节奏、旋律都掌握住。如果能做到光弹左手,就很好听,再把左右手放在一起练。永远把左手和右手的所有变化都做到,才会有一种灵动性。要不,如果两个手都一样,就不会好听。感觉上,左手要比右手轻灵一点,有一种浮动感。左手先要会跳舞,右手再配上,才会灵活起来。再有,凡是看到一个八分音符,再加上一个十六分音符,中间有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号,没有例外的,每一次都是要呼吸的地方,这样有时候可以多点rubato[速度的伸缩处理],借点还点,音乐永远是流动的,永远在那儿跳舞,好像是在空气中浮动的舞蹈,诗化到了那个高度。玛祖卡中那些句法,跟莫扎特也有着千丝万缕关系,都有特殊语言。

凡是谱子上写的legato[连奏],就弹legato,谱子上没有写legato,左手永远是分开的。一定要感觉和声的变化。每一次要使人感到从小调变到大调,不是每一次都要响起来,往往相反。对crescendo[渐强]diminuendo[渐弱],不要望文生义去做,应该从整个句子去体会。尤其是crescendocrescendo有时并不是一定要加响,而是增加,是心理上的一种增加,有时不应太响,写的是crescendo,弹的时候甚至是diminuendo,给人的感觉却是crescendo。有时同一个音符,颜色会完全变的,假如是弦乐器的话,可以变低一点,音符颜色就会变。钢琴这种乐器很可怜,无法那么变,那就得靠耳朵的感觉和对时间的默契,就是说这个音符什么时候弹下去,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颜色完全变了。所有这些问题往往是耳朵的问题,如果学音乐的人不用耳朵,每一秒钟都在敏锐的听,音乐永远学不好。另外,线条不能断,只有分句分得很清楚的时候,才能使人感觉到连绵不断。不能像瞎子摸象那样,一定要对音乐对和声有感觉,钢琴是个很机械的乐器,要靠耳朵去感觉。如何处理踏板也是如此,所以钢琴上要成为好音乐家是加倍的难。我每一次弹可能都有点不一样,基本上文法却一样,文法最重要,文法不能自由,好比写文章,文法不通文章就不通,没有什么好与坏的问题。

总之,两个手都要很独立,要先分开独立练,然后合在一起,有的一个手里就有两个声部,简直有跟巴赫一样多的复调。

我教玛祖卡教得很辛苦,在别处讲课也这样。每一次示范都不一样,学生无所适从,可是听起来觉得都是玛祖卡。这没有办法,一定要抓住玛祖卡内在的精神,然后每一次都可以很自然的发挥。许多节奏如果都一样就毫无意思,没有发展了。弹琴的人投入一点,陶醉一点,让音乐带着你走。这种节奏从哪儿来的呢?现在有人研究,在巴赫时代,那时候的演奏方式是要以不平均的方式来弹,第一次是平均的,第二次就得有变化,不平均。萧邦的那种节奏,就是从那里来的。

 

        f小调玛祖卡》(作品六十八之四)

      25 Mazurka in f, Op. Post. 68 No.4: Andantino  。  

http://t.cn/zHgxg8e

 
这是萧邦的最后一个作品,在病床上写的,所以原谱非常不清楚,你们用的版本很不完整,事实上原来的谱子上还有一段A-B-A-C-A,就是还有一个C。波兰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Ekier,也是个萧邦的版本权威,他根据原稿重新整理出来一本这个作品的完整谱子。这个曲子既然是萧邦最后的作品,有人说似乎是死了以后写的,可以想象好像一切都已经结束,作为玛祖卡来讲,不是那么强烈的玛祖卡,有点有气无力,但玛祖卡的节奏都在那里,弹的时候一定要感觉到节奏,特别是要作为和声来理解。中间有一段好像在病床上起来了一下,似乎是回光反照,马上又是有气无力。低音部分好像有一种命运固定在那儿,特别凄凉。我们只能去感受,没法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