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赏析

标签: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行万里路读十本书文化 |
分类: 叶嘉莹先生诗词讲座精彩语录 |
周济在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里却说:“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豪放是好的,可是豪放得太粗率、太随便,那就是缺点了。如果你看一看苏东坡的全集就会发现,苏东坡偶尔有一些词写得就比较粗率。那是因为,苏东坡这个人才气太大了,不用怎么想就一下子脱口而出,有时就难免有率意的地方。苏东坡偶尔有这种缺点的。所以周济说他“粗豪”。但苏东坡还有一类词是“韶秀”的。“韶”本来是一种音乐,在这里的意思是非常清丽而秀美。周济说这才是苏东坡的好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首《永遇乐》,这首词表现了苏东坡细腻婉转的这一面,一般人不太注意这首词。
对于写景,究竟应该怎样写才算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别人说过的话,你就不要再说,要弄一些比较新奇的字样,写得越不平凡越好。果真是如此吗?并不完全如此。你看苏东坡这首词的开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就并不新奇而是平凡的。所谓“化腐朽为新奇”,别人用得很频繁,已经成了滥调的东西,你在用的时候只要把你的生命和感情加进去,它马上也就有了生命,不再是一个死去的滥调了。所以,文学创作实在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律可以遵守。写作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死板的规矩。你不能说,写景都要不平凡才是好;但你也不能说,写景平凡就是好。为写作定出一个教条来,这是最笨的办法。创作在乎作者,你可以用新奇,也可以用腐朽,问题在于你创作时有没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一份感受。其实,古往今来的作家,很多人都是在平凡之中表现了不平凡。陶渊明的诗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凡。像“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像“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都是非常平凡的话,可是他写的时候,有他自己很清新的感受。别的事情可以自欺欺人,可是文学这东西,古人说过,要“修辞立其诚”--你自己本身的那种感受的生命一定要很真诚。
苏东坡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看起来很平凡,但也是好的。为什么好?就因为他把他经验中的一个感受写出来了。夏天在屋里睡觉是比较闷热的。当你半夜醒来到外边散步,一阵凉风吹来,你的身上就像被清凉的水冲过,有一种凉爽的感觉,这就是“好风如水”。李太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亮是洁白的、光明的。当夜深人静之际你到外边散步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从天上到地上的那一片光明,那就是“明月如霜”。所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那种洁白光明的月色,在睡里梦里,在狭窄闷热的房间里是看不到的。所以他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这里边有一种突然之间发现了一片可爱的境界的欣喜的感觉。你突然之间就觉悟到,外边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广阔无边,这样清新美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是他梦醒之后来到室外的第一个感受,写得很好。
如果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两句是平凡之中见新奇,那么“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两句就真的是比较新奇了。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就写得非常好,那真是苏东坡观察体会之所得,把那静夜之美真的写出来了。他说在那弯曲的池岸边,有小鱼在跳,引起了水的微微波动;荷叶上的露珠越聚越大,骨碌一下子就从荷叶上落下去了。这时他醒来已久,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就恍然有了一种更深的觉悟。原来天地之间并不是没有美好的东西,只是大家都在睡里梦里,没有人能感受得到而已。所以这苏东坡的词就很妙,不但他的“人生如梦”这类是写哲理,就是在他的景物感受之中,都有着一份哲理的体会。这是苏东坡的一个特色。“寂寞无人见”,这里边有很多的慨叹。你要知道,他写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景物,里面还有一种幽微的体会,整个人生也有多少人是在昏天暗地的睡梦之中!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是平衡的对偶;“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就是流水的对偶了。“燕子楼”是个名词,“空”是它的述语;“佳人”是个名词,“何在”是它的述语。表面上并不平衡,但它是对称的。所以跟上“空锁楼中燕”,又是两双一单。要知道,像这样安排句式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还不止在诗词里,散文里也如此。写得很漂亮的散文往往把这一类句子用得很好。而且不但文言文里可以用,白话文里也可以用。它可以给你的文章造成各种气势和感发的力量。像苏东坡的这一首词,用了这么多双式的句子,而且每三句就停了一下,它从声音上就节制了你,使你不能跑得太快,从而造成了一种清丽舒徐的风格。
现在我们就把《念奴娇》和《永遇乐》这两首长调讲完了。苏东坡的这两首词有不同的成就,一首是开阔豪放,一首是细腻婉转。一般人都只看到他豪放的一面,读了《永遇乐》我们就知道,他还有细腻婉转的一面。
以上文字节选自叶嘉莹先生《唐宋名家词赏析-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