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的儒学7其他流派

标签:
文化苏轼儒学北宋儒学流派新学道学蜀学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的儒学7
——读苏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一、宋代儒学流派及与苏轼的关系5
4.其他流派
除了上述各儒学流派,宋儒还有很多流派,如:
其一、王安石的新学
王安石是一个刻意求变的人,他对儒家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自己新的见解。王安石的学说通过他的新政,通过他主持的科举,进行了推广,一度成为主流学派。王安石的学说被称为荆公学派,亦称“荆公新学”。王安石的学说。以“万物一气”“气生五行”。“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致一论》)。圣人可学而成,王道当可求而致。追求“德政”,“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论》)。
王安石自言“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答曾子固书》),与子王雱及吕惠卿重注《诗》、《书》和《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于熙宁八年(1075)颁布于学校,成为官学书籍。
以“德政”为核心的新学,与传统儒学以“仁政”为核心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也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有本质区别的思想根基。所以,以新学为指导思想的王安石变法有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那就是与民争利。而崇尚“仁政”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其二、司马光的道学
“道学”因宋儒为改变汉儒训诂注疏之学及反对佛教之挑战应运而生,“道统”则是作为传播儒家道学的脉络谱系。中唐伊始即有儒者提出道统论,借以厘清儒学的传承脉络,并以此对抗佛教的祖统论。有宋一代的道统论及所列道统谱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带有官方性质的朱熹的道统谱系,二是以《诸儒鸣道集》为代表的民间道统谱系。作为北宋道学开山者之一的司马光,在这两种道统谱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朱熹未将司马光列入其道统谱系之中,而《诸儒鸣道集》不仅将司马光纳入其中,且在其人物序列中位居第二。
司马光是宋儒道学的开派祖师。儒学之道学这一概念最初是指追求三代大道的学问。尽管《宋史·道学传》并未构建出一套道学的传承谱系,但就其对文王、周公、孔子等先圣功绩的列举,很明显是以圣人之道为道学,即钱穆所谓:“孔子之大道与儒学之正统。”
司马光的这一儒学思想,通过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加以形象化的传播。而他的这一思想,也注定他的政治思想趋于保守。
其三、苏轼的蜀学
蜀学是指以苏洵、 苏轼 和苏辙为主要代表的宋代儒家重要派别及其学说。 苏氏父子是四川眉山人,故称蜀学。 蜀学学派活动于北宋中后期。蜀学的特点是驳杂不纯。 《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序录》评论苏洵思想时云:“苏氏出于纵横之学亦杂于禅。 ”苏轼、苏辙融儒、释、道为一炉的思想倾向更为明显。 哲学上蜀学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不可言,不可见,“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东坡易传》卷七)。
我认为,苏轼的儒学思想和他的实践,实际上还是受到范仲淹的影响更重,“仁政”始终是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蜀学是洛学的攻击对象,责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