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度总结
(2011-12-26 09:39: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随笔 |
本来我对投资人搞什么年度总结是很反感的,因为投资是一项长期事业,不应该将短期的投资收益截开来一段一段总结,但即将过去的一年,收获和教训颇多,还是值得记录一下。
收获之一——方法论
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并与网上许多网友进行交流,逐渐,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由抽象到具体,罗列如下:
1.
2.
3.
所以说,今年收获巨大,我找到了自己的纲,纲举目张,现在开始抬头看路,低头实践,认认真真做投资。
收获之二——同道中人
现在的互联网就是好,本来我一直致力于自己读书、思考、实践,孤独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网上的学习加速了这一过程,早期从sosme、wjmonk、黄睿强、孙旭东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最近半年从管我财、风中散发、小兵等网友那里又学到了不少东西,还了解了许多网友的不同的投资方法。虽然我的一些想法与他们类似,但也有重大区别,交流可以让自己了解别人的同时,重要的是,更了解自己。
教训之一——中国铁建
1.
2.
3.
4.
教训之二——鲁泰B
买入之前关键信息的获取还不足够,冷转印这个事情应该在买入之前就应该搜索到的,并纳入投资分析的整体考虑中。
目前纠结——方法论和实践的匹配
目前,从方法论和实践的对照来看,我又陷入了纠结之中,按照《我的投资分类》里面的想法,我需要按照理论上的机会成本进行分散化的资产配置,尤其是大类的资产配置,但是因为这涉及到研究范围的扩大,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目前我是业余投资,还很难做到。
于是,在研究了一大圈A、B股之后,在目前价格下,我敢于下注并持续跟踪的只有银行股和中集B,(杭汽轮B还没到我的价格),其他的都不是我的那杯茶(也许是你的),所以目前陷入了我并不想要的高度集中,银行股占比高达80%,这跟格雷厄姆口中的买一支普通股赌博没什么区别。可是要让我牺牲自己的确认度,而贸然分散到别的标的中,我又担心再犯上面类似铁建的错误。
另一条路是在没有更多的自己认可的标的情况下,将资金空出来做套利,并且致力于获得大于10%的稳定的年收益率,并等待哪一天邂逅自己的那杯茶。套利,这需要贴近市场(巴菲特曾说他那个时候套利,要守在电话前),也需要极大的精力,这一点,我还在摸索实践过程中。
总之,过去一年,收获不少,教训也不少,而且,我清楚地知道,即使有了方法论,但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要做到知行合一,除了有严格的纪律和耐心以外,还需要极大的精力,这目前受限于我的实际情况。
希望明年,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学习,能找到更多的符合自己条件的标的(股票、债券、套利等都可以)以进行分散,使得实践尽量贴合自己的方法论。
对于短期的收益,我不想做总结,因为那里面,运气的因素占主导。要做也是每5年一做,5年的结果,也只能说是方法论、实践和运气的结合;10年以上的结果,才能说表象大致匹配于方法论和实践的本质,运气程度相对减弱;而终生的结果,才是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