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地狱之吻
——罗丹雕塑《吻》的心理分析
文/卡尔
选自《心生活》2007年第10期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n03hMaB6WIMn2k0YB0O_WMgc2EcOof0xp6UzkvKx-cl10b235cVpQ4zEnERaCUD8sNKl0QFU6dM
《吻》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之一,原本只是大型系列设计《地狱之门》的其中一篇,被放在《地狱之门》的右下方。后来又被罗丹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件作品。坐在大理石上的一对裸体男女,正在释放生命的激情,相拥而吻。男的叉腿正坐,头微低,右手搭在女的大腿上。女的并腿侧坐,左手搂住男人的脖子,向右侧身,顺势把自己送如男人怀抱。跟罗丹其他所有的作品一样,这幅作品里的人物也透着一股原始野性的力量,让所有看过的人都为之激动。不像《沉思者》那么肌肉强健,但却同样地在力量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痛苦,这或许正是都要放到《地狱之门》上的原因。
《吻》取材于但丁《神曲》里的一段爱情悲剧,实际上也就是作者和他情人卡密尔爱情的真实写照。作品里的女人就是以卡密尔为模特创作的,男主人公不用说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就是罗丹本人,即使不完全是,也一定带有他的个人色彩。
有必要大体介绍一下他和卡密尔之间的爱情悲剧。卡密尔是罗丹的学生,雨果死后,罗丹出现生命力的枯竭,创作失去了灵感。就是在这个时候,卡密尔决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罗丹,罗丹看着卡密尔丰润白皙的肌肤,乱了心神,忍不住抚摸,狂吻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卡密尔疏离家人和朋友,与世隔绝,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罗丹,包括肉体,灵魂,生命,热情,所有的一切。
此时的罗丹有个没有正式结婚的妻子洛西,两人还有个儿子。卡密尔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罗丹厮守。卡密尔怀孕了,洛西找上门来大吵一架之后流产。随后不知去向,当再次出现的时候,她要求罗丹在自己和洛西之间做出选择,罗丹选择的是洛西。卡密尔心碎之余埋头雕塑,在别人的帮助下举行了作品展,结果毁誉参半。荣誉不属于她,属于罗丹,因为她只是罗丹的学生。一无所有的卡密尔觉得自己的灾难都是罗丹造成的,冲到罗丹家门前用石头砸他的门窗。父亲逝世之后,卡密尔因为严重精神分裂而被送入疯人院,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
很凄惨的爱情故事,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感人。《吻》显然是取材于两人关系破裂以前,激情还没有燃烧完的那段岁月。一般人看到这幅作品都会为它所释放出来的激情折服,心理学家也一样会为之感动。但在感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它所预示着的,即将发生的悲剧。因为写在作品里的,激情四射的吻,只是一个征服性的吻,真正预示他们爱情命运的是激情背后的痛苦感,正是这种痛苦把他们激情的一吻推向地狱的大门。
请留意作品里男人的坐姿,他是正坐的,而且是处于上方的;再留意女人的姿势,她是处于下方的,斜着身子投怀送抱的,靠一只搂着男人脖子的手支撑上身体重。从这样的姿势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的特点,男人正坐,并且带了一些征服性,女人投入怀抱,需要靠男人支撑体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以这个姿势接吻的恋人都代表了这样的关系,只是这幅作品用在这里,刚好跟两人关系和性格的特点是吻合的。
先看罗丹这一方。网上有两张罗丹本人的照片,胡须浓密,体格强健。我们看那两张照片,一般容易想到的词汇就是专注,气魄,威严等等,更深一层的诸如苦难,忧虑等。这些词用来解读罗丹的内心都是很符合的,浅层和深层,实际上很一致,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只是反映在不同层面的时候,表现就有所不同。为什么一个忧虑的人同时又是威严的呢?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做强迫症,患强迫症的人都必须严格把控属于他的那个世界,不允许出任何乱子。为了做到严格把控,他必须把每一点都想到做到,而且要做得完美,不放过任何一点点细节。听起来很好,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恐惧,生怕出现一点点不完美。表现在现实层面的时候,他们似乎显得高度自信,因为很能控制一切嘛,但在内心始终是不安的。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表现不是这样,因为自信的话就不怕出乱子了。
上面说的是疾病,相对少见一点。但要是程度稍轻,没那么严重,但又具有这种倾向的人,那就很普遍了。这种人外在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专注,有毅力,工作高度勤奋,能克制自己,追求完美,控制和占有欲强。表现在罗丹身上,这些特点每一个都非常明显。
罗丹端详雕塑时的专注程度是众所周知的,勤奋程度也很惊人,正常情况下一天工作16小时,报考美术学院之前他连续几年通宵达旦地学习,每天休息不到6小时。因为经济上困难,午饭常常不吃。罗丹对女人美的要求才让我们汗颜,当被问到美貌能不能保持很久时,他回答:“变化得很快。我并不是说女人好象黄昏的风景,随着太阳的沉落而不断改变,但这个比喻是对的。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只有几个月。怀孕期内身体的变化不必说,那欲念引起的疲乏和狂热,使一个女人的肌肉组织和线条很快地松弛了。少女变成妇人:这是另一种美,还是值得赞美的,但是比较不纯粹了。”(罗丹口述的《艺术论》)这种话可能会让不少女性朋友感到焦虑和难过,或者气愤。
我主要想说一下他的忧虑和威严。罗丹这位大师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天才少年,小时候的他很听话,很害羞,很内向。报考美术学院连考3年没考上,考官还在表格旁边加了一行字:“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父亲38岁才得到惟一的这么一个儿子,欢喜程度可想而知,肯定是爱护有加。但儿子没能如他所愿,将来成为有教养的高级警官。功课很差,父亲曾经感叹怎么“生了这么个白痴儿子!”罗丹喜欢画画,父亲对这一点尤其反感,曾经因为他趴在地上画自己皮鞋而非常生气地把他打了一顿,并且要求他保证以后再也不画画。到9岁的时候成绩还不见好转,父亲对他失去了信心。
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从有限的童年生活资料我们可以判断,罗丹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后来他的姐姐因为失恋就去了修道院,并且渐渐枯萎,没过多久死在修道院了。如果家庭环境好,孩子心理健康,姐姐也还不至于因为这么一件事慢慢的就死了。从他出生父亲的兴奋,到后来对他的失望,幼小的心灵一定是能够感受到一个落差的。强迫症最早的心理根源就是爱的失去,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不可靠,因此才想把控一切。不清楚内在的心理根源,只从外界去获取控制,那拥有的再多也不会感到安稳,内心是痛苦的。罗丹可能就是这种不安推动着他去征服世界,征服女人。雕塑界不用说他是举世瞩目的大师,女人,他占有过的女人很难记数,模特,贵妇人,妓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看上去很有魄力,很威严,同时又带着忧虑,像是经历了苦难。表现在作品中,强健的力量背后永远隐藏着某种痛苦,这种力量不是真正内在生命力正常的外显,是为了征服而激发出来的,所以在作品里接吻,激情释放的瞬间也是带着痛的。
征服了卡密尔,那又为什么可以肯定他们的爱情不会长久呢?
下面再来看看卡密尔这边。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罗丹接受卡密尔做了助手,卡密尔第一次看见罗丹用暧昧的动作摆弄体态丰腴的裸体女模特,卡密尔马上惊呆了,眼里不知怎么就蒙上一层泪水。她怎么了?刚认识不久,罗丹又不是她的人,看到这一幕她怎么就来泪水了?
用精神分析的话说,她可能有点移情。移了谁的情?这得先考察一下卡密尔主要的情感依托。一生中跟她感情最深厚的人有两个:父亲,弟弟。移弟弟的情不大可能,她不会因为看到弟弟摆弄别的女人而蒙泪。父亲倒是很有可能,因为父亲特别宠爱她,罗丹在她这里也比较像一个父亲的样子。认识罗丹的时候她17岁,而罗丹已经41岁。
父亲从小溺爱和袒护卡密尔,有一次父亲回家,卡密尔去车站接他。回到家进门前,父亲塞给他最钟爱的这个女儿一些钱。这一幕让站在楼上窗口张望的母亲看见了。母亲哭哭啼啼地把自己关进里屋,骂家里人合起来骗她。在卡密尔和罗丹发生关系以后,父亲不顾女儿的反对,邀请罗丹夫妇拜访。关系破裂后一无所有的卡密尔痛哭着扑进父亲怀里,为自己让她失望而感到无地自容。父亲逝世后不久,卡密尔经医院鉴定患了严重精神分裂。有人说卡密尔的母亲签署,把她送进疯人院,可能带有对她的报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根据精神分析经验,母亲因为父亲跟女儿关系过密而在潜意识里产生嫉妒并不奇怪。母亲在给疯人院院长的信中说,“是她自己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实际上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都只是单纯的爱,卡密尔跟了罗丹以后,父亲感到不安,提醒女儿不能仅仅为了罗丹而活着,不该过多地和罗丹一起抛头露面。在意识层面我们知道这是父亲在为女儿考虑,希望她独立,希望她展出自己的作品,希望她拥有自己的未来。但在潜意识层面,我们不能保证父亲没有对罗丹的嫉妒,也不能保证他不想独占女儿的爱。
这种感情是相互的,父亲依恋女儿,女儿也一直以来依赖父亲。母亲会嫉妒女儿独占父亲的爱,反过来女儿也会嫉妒。看到罗丹摆弄别的女人,卡密尔在罗丹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看到父亲的爱被人抢走,所以自然而然地会蒙上一层泪水。这也是为什么她会不自觉地爱上罗丹。特别有意思,她跟罗丹与洛西之间的关系,很像她跟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她可以从洛西那里抢走罗丹,独自占有,但最终罗丹会回到洛西那里去。
原因就在于,罗丹不是父亲,罗丹不象父亲那样永远可以依赖,罗丹也没有能力像父亲那样全心地溺爱和袒护她。我们在前边分析了罗丹,他对情人关系的特点是征服和占有,征服和占有都不是爱,罗丹其实挺没有爱的能力。他需要的是洛西那样可以原谅他,接受他,永远包容他,照顾他的人。
罗丹对卡密尔充满激情,因为他可以把她征服;卡密尔在罗丹身上投了父亲的感情,不用征服她也会主动投怀送抱。但在激情之外,罗丹需要被人照顾,卡密尔给不了他;卡密尔需要父亲式的溺爱,想要独占罗丹,罗丹做不到,也没有能力给。因此两人可以在短期内迸发激情,但最终关系必然破裂。这是写在雕塑作品里的预示,那个充满激情的吻注定了是走向地狱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