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被《网络文学网刊》第49期推荐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54b9aa01008acr.html
*本文被推荐至锐博客首页“见闻·亲历”专栏发表
非一般徒步--穿越麦地贡嘎(四)
(四)徒步第二天:渐入佳境
晨起的空气更为清新,看样子又是个大晴天,阿健和二车一边在簧火旁取暖,一边诉说着夜里的寒冷煎熬,可怜的二车,昨晚把我打理得舒适温暖,自己却就着那零上十二度的薄睡袋,半边身子着地的凑和了一晚,好在底子不错才没感冒。
早餐依然是难吃的酥油茶和烤面饼,饭毕我们有点依依不舍地准备出发,老程说,这里还不是最美的,等会有你们欣赏的地方。据扎西讲,这条线路,除了老程单独走过一次,还有一拔外国人来过,我们这次是第三批,有些得意,因为我可能是第一个走这条线的中国女人。
在一阵悦耳的马铃声中,我们离开上坝子。路比昨天的平坦开阔多了,除了阿健,大家都策马前行,满眼的柏杨林,可惜颜色已淡似乎过季了,高原秋色该是最美的,但短暂得可遇而不可求,正因为此,永远让人有着念想。
队伍慢慢走进了原始森林里,大树参天,勉强可通行的山间小径扑着厚厚的落叶,偶尔有阳光射进的地方色彩斑澜,一阵阵浓郁的草香、树香沁人心脾,山间流淌着清亮的小溪,也有独木桥架于其上,甚至有根树丫上还摆着藏地常见的牛头骨架,看样子这儿虽人迹罕至,但肯定还是有当地人走过的。在森林中行进十分惬意,早把昨天的辛苦忘到了九宵云外,时而找一根倒地的大古木躺着休息一下,时而拍上几张小照,或者吼上几嗓子,大家都显得很轻松,只是因为赶路,中午没有专门停下弄饭,只靠些巧克力、饼干充饥,队伍中吴航的脚可能因为鞋子不合脚的原因开始一瘸一拐起来,十分吃力,不过他很坚强,也没拖慢行进的速度。
海拔渐高,树木渐渐稀疏,道路慢慢平缓开阔起来,我们溯溪而上,高原景致开始扑面而来,虽然没有想象中壮丽的红黄秋叶,但当草坝雪山骤现眼前时,那种视觉上的震撼与享受让人顿觉不枉到此一游:这里就是今天的宿营地喇嘛沟,海拔3800多米。据马帮们讲,我们抬眼所见的雪山叫菩萨山,这个草坝处原来有座寺庙,所以溪边长满彩色植物的沟叫喇嘛沟。可能由于山高路险之故,寺院早已荒芜,只剩一小段残垣断壁,让这四面环山、色彩丰富的世外桃源般的高山画卷中平添了几分苍凉!
今天从出发到达喇嘛沟只用了五个多小时,比起昨天不知道轻松多少,天空晴好,景色绝美,大伙选择好扎营地后,开始了自由活动。
温暖的阳光洒在有些枯黄干爽的草坝上,连马儿都欢快地打起了滚!
一条古朴的木桥架于清澈的溪流之上,倒映着层次由黄及红的峰林和的远远的连绵雪山,雪山之下竟然还有一处藏民居,圈养着数十头高原耗牛,沿着溪边是一条植物茂密的山沟,遗憾的是最美的秋色似已过去,颜色消褪,颇有萧瑟之感,但不难想象秋意至浓时的艳美色彩,饶是如此,此般景致已令我们神魂颠倒,先是一顿举机狂摄,然后开始四散漫步细细品味。
夜幕降临,四周一片寂静,远远的雪山宝顶闪着清冷的白光,气温骤降,我们回到营地的篝火旁取暖、进餐。稍稍补充过能量的我们又窜入了那唯一的牧民家中进行家访。
回到营地时还不太晚,我们意犹未尽地玩起了“杀人游戏”,四个马帮相当聪明,不但一学就会,更是以简短地言语、老实的神态一次次骗过了我们这些杀人老手。
正玩得起劲,马帮们突然触电般一跃而起,扎西对满脸茫然的我们说了句“马要跑到山下去了!”就冲进了黑暗之中。原来营地附近的草已枯了,马草料不够,找不着食物的马向山下海拔低而草料多的地方跑了。
好在马帮们够警觉,动作又快,很快追上了马匹并把它们赶了回来,用斧子把木桩牢牢钉在地上,拴住了马,可怜的马儿们只能饿着肚子了。
经历了一场虚惊,大家各自准备歇息了,我和二车的帐篷根本无法在这高原地方使用,好在阿健的帐篷够大,于是三个人挤在一个帐篷内,二车找马帮又借了两张羊毛毡子,共同对抗寒冷的夜晚。
(请看下集:碗海风光)

参天古树
林中小景

人马共庆




喇嘛沟风光

喇嘛庙遗址

喇嘛沟的大户人家

臭美一下

幸福的牛群

自然风光因了一间小屋而生动

夜景(注意:月亮星星和霞光俱全)
【徒步穿越麦地贡嘎】
全系列精彩呈现
1、缘起好色
2、木里出发
3、悔不当初

4、渐入佳境
5、弯海风光 6、高山之巅

7、挑战极限
8、烂漫花海
9、醉卧长海

10、峰回路转
11、艳遇美色
12、九龙话别
(旅行时间:2005年1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