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肤crossover(2)饮食与痤疮

标签:
痤疮激素胰岛素血糖奶制品 |
分类: 食肤crossover |
印象中痘痘的食疗就是避免辛辣油腻,多吃蔬菜水果,在这里先不说这些措施是否有科学依据,毕竟口口相传了那么多年,我们现在来看看国外研究是怎么解释饮食与痤疮的关系,也希望这篇文章给大家一个新一点的思路。

痤疮产生的三大机制
1.
2.
3.
此外,还有一些涉及到免疫分子调节,局部炎症因子产生与清除等等其他因素,而上面涉及到的其中的1和2都是人体内环境因素,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变化,一般都非常复杂通常涉及到很多条通路和无数个因子,目前没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说法,但是很多口服药物对痤疮治疗非常有效,如A酸,避孕药物和抗雄激素药物,说明我们可以从内在环境入手,改善痤疮的状况。
先来了解几个核心因子
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
SHBG--性激素结合蛋白,结合血液中过多的游离雄激素。
IGF1
IGFBG3 胰岛素结合蛋白3--结合IGF1,避免组织的过度生长。
实验证明,那些痤疮最严重的人群中,一般都有最高的游离雄激素水平(对应机制2产生过多皮脂)和IGF1(对应机制1导致毛囊周围角化程度增加),这很好的解释了痤疮产生的机制。
所以,如何从饮食中调节内环境,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下面这些角度入手的。
碳水化合物
高GI饮食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为了保持同样的血糖代谢能力,胰岛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就是高胰岛素血症。
高浓度的的胰岛素会上调IGF1,下调IGFBG3,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在皮肤上就表现出角质细胞过度分化,角质细胞过度增生,表皮增厚,毛孔中的角质化意味这角质和皮脂混合在一起形成角质栓,成为痤疮产生的基础。
胰岛素的敏感性与SHBG能力的变化相关,SHBG是一种结合雄激素的蛋白,如果这个蛋白能力增加,会结合更多的游离雄激素,减少雄激素对皮脂腺的干扰,如果这个蛋白能力下调,血液中的游离雄激素会更多,导致皮脂腺能力亢进,增加痤疮的严重程度。
同时高胰岛素血症对体内的其他激素和炎症因子都有一定的作用,最终导致炎性痤疮状态。
很多实验都证明,12周左右的低GI饮食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痤疮患者的炎症状况得以控制的同时,体重也有一定减轻。在这些低GI饮食缓解痤疮症状的实验中,饮食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和纤维素的增加,也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炎措施。
奶制品
那些摄入最多奶制品的人群中痤疮发生率也相应增加,鉴于低脂奶制品有类似的效应,所以排除了是牛奶中的脂肪所致,主要是因为一些生长因子例如IGF1,5alpha还原类固醇,这些类似激素的物质在生产过程中难以被灭活。
同时,牛奶中的乳清蛋白,被认为是最容易使体内产生IGF1的蛋白成分,偏倚的胰岛素/IGF1通路,被认为是癌症,II型糖尿病等的发病基础。
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能增加IGF1,低脂高纤饮食能够减少IGF1(炎症因子)和雄激素,加强SHBG的功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omega3脂肪酸,现代饮食中omega6与omega3比例通常为10:1,前者能转化成炎性因子,后者主要是转化成抗炎因子,所以逆转omega6:3的比例能够有效缓解痤疮炎症状态,一般通过使用高含量omega3的油脂来替代omega6油脂或者是服用鱼油。
高omega3的油脂包括,豆油,菜籽油,亚麻籽油。
高omega6的油脂包括红花油,葵花籽油等。
可以看到,“不健康饮食”带来的祸害不仅仅体现在体形和心血管,胰岛上,痤疮也很有可能是高GI高饱和脂肪酸饮食模式带来的副产物。
这张图片从另外的角度也就是基因角度解释了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痤疮的共同通路。
现代饮食模式带来痤疮发病率的上升,给我们也敲响了警钟,如果各位被痤疮炎症状态反复所困扰,尤其是那些比较大范围的炎性痤疮,在服用药物之前,或许也可以从饮食入手,更何况,无论从任何角度考虑,合理饮食模式都有助于整个身体的健康。不管有没有痤疮,健康的饮食也是皮肤发挥良好功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