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地赴港学习生活调查:与校长结对适应香港

(2013-11-29 12:39:58)
分类: 小河弯弯向南流

梦里江河的话:

有时网友发纸条问我儿子在香港科技大学过的怎样,去香港上学是否好选择,我一般都回答“我儿子在香港挺好的”。我儿子宿舍三名同学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浙江,虽然不是一个学院,他们三人到大二还是自由选择继续同住一个房间,足见和谐。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去香港上大学,应提前有所了解。

 

 

 

与校长结对适应香港
■“状元”休学让香港高校更重视内地生学习生活

■提醒:欲赴港就读,应多了解、提前规划
2013年11月29日   A10:A10-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林颖颖/夏云玲

--------------------------------------------------------------------------------

  □晨报特派记者   林颖颖    香港报道实习生   夏云玲

 

   

10月,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向香港大学提出休学,一时间,内地学生如何适应香港高校成为热门话题。事实上,香港不少高校开始尝试设立课程帮助内地学生更好适应在港的学习和生活,有的港校专门为学生开出广东话等适应课,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甚至亲自当起了辅导员,帮助学生适应。

 

 

语言、课业等导致不适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到香港就读的内地新生,超过1000人。

   

刘丁宁是辽宁省文科状元,此前因为高考成绩优异而被请上《天天向上》舞台。就读于香港大学的刘丁宁曾获得72万元奖学金,让人羡慕不已。然而最近有报道称刘丁宁已经向香港大学提出休学,并重新回到高中母校备考北大。据称,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观上是刘丁宁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客观上,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能适应。

   

“我们专业这一届同学有50人,25人来自内地,其中有18个是上海的。”昨天,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读大二的上海女生管淳扳起手指头,向记者介绍班里内地生的人数。相对而言,难以量化的是内地生初到港时面临的压力:牛娃比比皆是,不同的教学方式,新的语言环境……管淳也一直在关注刘丁宁休学的消息:“我挺能理解这位同学,毕竟如果真的不能适应,再呆下去是很难受的。”

   

香港某高校一位商科的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细节:“有时候学生甚至会通宵达旦讨论一个商业案例,吃过早饭照样去上课。”同济广告专业大四学生小杨在今年1到5月到香港城市大学交流了一个学期。小杨说,学校的学术氛围很浓,但是语言沟通不畅确实是个大问题。“上课是纯英文,这个还可以应付,但是下了课,香港同学说粤语时,就完全没辙了。”小杨说,有一次自己选了一门课,几乎全部都是本地学生,分组讨论时直接用粤语交流。“我基本插不进话,还好有两位香港同学很热情,主动邀请我入组,不然就傻眼了。”

 

 

开课办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

 

   

香港科技大学每年招收非本地新生380人,其中将近半数来自内地。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好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该校推出“hostfamily”项目,由全校教职员工自愿报名,与非本地学生结对,担任他们生活上的辅导员。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教授已经连续两年参加这一项目。“我今年带了两个学生,一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江西赣州。”陈繁昌告诉记者。就在上周,他和家人驱车带两位学生到一个小渔村去吃晚饭,“我问他们来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和困惑,希望能尽量帮到他们”。平时尽管学校事务繁忙,陈繁昌一直坚持和两名学生保持电子邮件联络。

   

陈繁昌介绍,这个项目以自愿参加为原则,但是每年都有100多个教职工(占全校教职工总数超五分之一)和350个非本地生参加。

   

此外,很多港校在新生一年级时,提供粤语选修课程,并举办形式多样的迎新活动。香港理工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沈君倩表示,香港理工大学一直都鼓励同学积极融入香港的生活,“校内不同部门都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同学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认识更多朋友。上星期我们刚刚举办了‘国际周’活动,学生在校园里设置摊位,介绍各自的风土人情,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

 

 

[记者调查]

 

适应方法一:

明确目标,做好各种准备

 

   

来自北京的吕娅奇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工专业读大四。她认为,如果有人从香港高校退学,可能是因为这原本不是他的第一选择。“我有一个高中学同学一起过来读书,高考特别想考北大,只是差了几分,到香港后就一直不开心。”

   

吕娅奇毕业于人大附中,香港科技大学就是她的第一选择。三年多过去了,吕娅奇已经学会用粤语交流,并在大二时去美国交流了一学期,目前正准备申请去美国读硕士。“在这里的生活很充实,虽然难免遇到问题,也跟父母倾诉过,但如果一开始目标明确,哪怕有再大的不适应,也会想着去克服。”

   

沈君倩提醒打算赴港就读的内地中学生,应该事先了解心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理念,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同学能够独立自主地作出理性分析,这对于以后到港适应会有很大的帮助”。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陈杏妮表示,其实在来港之前,就应该多了解香港的教育环境,提前规划,在香港读大学可以感受多元文化,但也要求学生心态更加开放,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多与他人沟通。另外,香港高校自由的学术氛围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容易迷失方向;而数量众多的交流和实习机会,可能让人无从选择,需提前规划,抓紧机会。

 

 

适应方法二:

学习粤语,积极参加活动

   

一年多以来,管淳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的:“早上8点起床,9点上课,12点下课,下午没课,但要做各种作业,比如写论文、小组讨论、制作海报,同时还要去听一些专家讲座,基本上要到晚上11点以后才回寝室。”管淳表示,这样的安排是自己一年多来慢慢摸索出来的。来香港之前,她一般是11点入睡,来香港的第一年,她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很多人都是这样,到了凌晨还在读书,或者准备第二天的活动”。

   

语言也成为管淳初到香港时面对的问题。“上课全英文,一开始还不太能跟上,”管淳说,下了课虽然同学、老师也会讲普通话,但是当本地同学讲起粤语时,就完全听不懂。“宿舍阿姨很热情地跟你讲粤语时,就只能傻傻地冲她们笑。于是,我报读了一个粤语课,现在慢慢能听懂了,而且学校也组织很多活动,比如烹饪大赛,老师特地将各地学生打乱分组。”管淳告诉记者,在入读港校一年多后,自己已经基本适应这里的生活。

   

中午时分,因为还要赶着去完成一个作业,她微笑着和记者告别。走之前,她说,自己已经向校内一个社团递交了参与申请,正期待录取通知的到来。

 

 

 

 

相关新闻
港科大2014年内地招收约150人


12月底开通网申,采用“高考成绩+全英文面试”方式选拔
2013年11月29日   A10:A10-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

  昨天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公布2014年内地招生政策,宣布明年内地招生名额为150人左右,网上申请系统将于12月底开通,学生需于明年6月11日前提交申请。

 

    凡是参加高考的内地学生都有申请资格,采取“高考成绩+全英文面试”的选拔方式,并根据实际申请情况,制定各个学院的面试分数线。据悉,在上海的面试分数线为理科480-510分,文科490分。校方表示,青睐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思想活跃,还应具备领导才干、开放态度,并勇于接受各类不同的挑战。

 

    近年来,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相继成立或获批,成为“家门口留学”的新选择。在被问及是否担心中外合作大学对香港高校招收优秀内地学生带来压力时,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学务长谭嘉因教授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招生计划并不多,近年也无意扩招,因此面临中外合作大学并不会感受到竞争。“同时,在内地读书和在香港读书毕竟体验不同,相信学生会各取所需。”

 

 

 

源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11/29/content_112138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