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人大附中保送和自主招生的格局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学名校教育升学情况 |
本来想写《评说北京各家中学名校保送和自主招生的格局》,但又不愿引起口水大战,就只说说人大附中的事了。即便如此,争议难免。
5年前,人大附中2007级初中第一实验班(14班)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庆祝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庄丽博士的28岁生日。下个月,他们就要参加高考,然后就要作为成年人离开人大附中了。
首先说明,今年北大清华的保送生、自主招生名单上面,出现了人大附中分校、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和北航附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可能在人大附中上课,但由于学籍不在人大附中,不在本文统计和讨论之列。
保送方面
人大附中2013届高三学生有47人具有保送资格,比2012届多了2人。他们当中有25人被保送到大学,其中北大13人,清华9人,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各1人。而2012年有30人保送北大清华,其中北大21人,清华9人,也有保送到其他大学的。
北大清华2013年在北京共招收保送生74人,比2012年多2人。但来自人大附中的北清保送生只有22人,反而比2012年少了8人。对此,我在博文《北大清华2013年拟录取保送生名单及简析(北京市)》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好些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没被保送到理想的院系,而宁愿放弃保送资格,希望通过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到理想的院系,往年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句话,当时并没有资料佐证,引起了一些网友的疑问。后来北大清华在北京的自主招生名单公示出来了,我对比了一下,人大附中具有保送资格而没被保送的学生当中,有4人取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资格,8人取得了清华自主招生资格,其中1人获得了两校的自主招生资格。
回想去年的情况,人大附中2012届14班有24人保送到北大清华,有几个同学的保送专业并不理想的,但他们都接受了,其中有两三人在高考后转到了更理想的专业。当时全校只有11班某同学放弃保送资格,转战自主招生和高考,获得了北大光华60分的专业加分,最后去了北大光华。
也许就是去年这位同学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今年人大附中有11个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转战自主招生,成了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候选人,其中一人被北大清华双认定。
那么,如果遭遇不理想的名校保送专业,需要放弃保送吗?我觉得还要具体分析。
如果学生综合实力强,各科成绩都好,就可以考虑放弃保送,转战自主招生,即使没有取得自主招生资格,高考还有20分的加分呢,上个北大清华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明显偏科,有瘸腿科目,或者考试成绩受心态影响较大,就要尽量接受保送了。
以前有一个考生,哪个学校的就不说了,竞赛成绩还是北京前几名的,但保送没保上北大,参加自主招生又没被北大选上,高考报了北大,加上20分的竞赛加分还是够不着分数线。
当然,人大附中这11个学生也不都是因保送专业不理想而转战自主招生的,也可能有人并没有获得保送北大清华的资格。但是,绝大多数保送生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综合素质也很强,这是人大附中的显著特点。
今年北京有180多个学生通过各项竞赛取得了保送资格,但按教育部将于明年实施的保送新规,其中170多人将没有保送资格,只有在五大学科竞赛获得全国决赛金牌才有保送资格。所以,现在的学生还搞不搞竞赛,一定要更加慎重考虑了,决不能偏科突进,搞竞赛应建立在校内各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基础之上。
在科目方面,名牌大学对数学和物理的认可度是很高的,自主招生也会考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内容,却基本不涉及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竞赛的内容,保送、自主招生和高考都是不考的,看似最不划算,但若对计算机领域有兴趣,搞点信息学竞赛,对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还是很有好处的。
网友会问,人大附中今年47个具有保送资格的毕业生当中,有25人保送上大学,还有11人获得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资格,此外,还有11人呢?
我又对照了名单,这11人并没有取得其他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其中应该有一直瞄着北大清华要参加高考的。但也有几个是出国党,既没有保送,也没有自主招生,最后可能也不参加高考。
几个月前,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听说这篇文章后来还被《读者》转载了。文章说到:当天晚上,我给女孩的母亲发了一条短信,告诉她,由于目前中国高校的招生录取制度的限制,北大无法录取您的女儿,但孩子非常优秀。这再一次促使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现行的考试招生录取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的吗?文中这个女孩,就是人大附中今年这届具有保送资格的一名学生,前不久已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人大附中2013届还有一个具有保送资格的出国党,没有参加保送或自主招生,今年将去美国芝加哥大学。
人大附中2013届还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去年的全国物理竞赛决赛金牌,这样的成绩是北大清华抢着要保送的,即使按明年的规定也是有保送资格的。但他既没保送,也没自主招生,我知道他也是出国党,但不知道他要去哪里。
上面这3个学生的情况,只是我有所闻知的,我并未与这届学生直接交流今年人大附中保送、自主招生和出国的具体情况。
继续写。
自主招生方面
人大附中每年推荐学生报名参加自主招生,都是按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排名依次推荐的。今年这届,听说北大清华共给了大约140个校荐名额。但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有的是保送生,有的是校长推荐计划的学生,有的早先已经通过暑期夏令营获得了自主招生笔试资格,这些人都不占那140个名额。最后,排到年级210名的学生都获得了校荐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的资格。
最后的自主招生结果,人大附中今年有将近130人共获得了135个自主招生资格。有人获得了3个自主招生资格,但报志愿只是第一志愿那个是有效的。
这135个自主招生资格,有109个集中在5所大学:北京大学36个,清华大学33个,人民大学21个,上海交大11个,北航8个。
人大附中今年获得69个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资格,仅比去年少了1人。但考虑到今年北大清华在北京发放了393个自主招生资格,比去年多了76个,人大附中今年在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的优势,就比去年小多了。如果考虑今年这69个名额当中还有12个是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占着的,那就更惨咯。
以下这张图来自寸草报晖的博客
人大附中这届学生比往届学生弱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但具体依据也不在这里谈了。
人大附中2013届学生得到北大清华保送和自主招生机会的人数比往年相对减少,可能有如下两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还是申请出国的影响。
我在博文《说说人大附中2012届毕业生的留学情况,一些感想》里有这么一些话:我也看过上海、南京、杭州、深圳、长沙等地一些中学名校的录取名单,去掉重复录取的数量,人大附中学生在申请美国常春藤名校和顶尖名校的比例和数量方面,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但总体上,人大附中对待申请出国留学学生还是越来越友善的。......考虑到人大附中多年以来唯一不变的一点就是“一直在变”,我衷心希望人大附中在对待常规班学生申请出国留学方面,在思想和行动上也能够有更大的良性变化。
确实,人大附中2013届申请出国的学生,他们的处境比2012届好多了,更多优秀学生可用更多精力投入出国申请事务,录取结果也明显好于2012届学生。以美国五大顶尖名校“HYPSM”为例,人大附中2013届学生收到其中四个名校的10个录取通知,其中哈佛2个,耶鲁4个,斯坦福3个,麻省1个,在美国常春藤名校和顶尖名校录取方面可谓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中学。
我关注到人大附中2013届14班两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她们也是从初中14班上来的,分别被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录取了,高中期间,她们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和拓展,这次保送资格和自主招生名单上都没有她们的名字。
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奥赛获得金牌并保送北大当然是非常值得骄傲自豪,但若没有入选国际数学、物理奥赛国家队却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结果岂不更好?人大附中2013届就有这么一个同学,他在全国数学奥赛决赛以满分获得金牌,虽然未能入选国家队,但在国家集训队选拔期间受到了MIT的录取通知。
人大附中这届优秀学生申请出国的比例明显多于往届,而且基本不兼顾国内升学,即使有人参加了保送和自主招生考试,也基本上是打酱油的。
再看看低年级的人大附中学生,准备出国读本科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准备工作是做的越来越早了,申请出国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现在看来,如果上了高中才开始准备申请留学,就可能有些仓促了。
在北大清华和境外优秀大学之间如何选择?大家看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选择留学的人数是在快速增长。我在一篇已经删除的博文写过以下内容:
继续写下去。
第二大原因可能是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策略变化的影响。
先说清华。
今年4月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在自主招生复试现场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采访时说到:
以往都是全科非常棒的,那个跟高考的平行性非常强,但是今年不一样了,包括像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前三十名考生想去哪儿的学校都行,以往自主招生考出来也大概是这样,但是今年前三十名考生在清华这(折)的大概是将近10位。
这段话反过来理解,就是说,人大附中今年申请清华自主招生的学生中,有将近10人按往年做法是完全可以纳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名单的,但今年没有,但他们肯定可以通过高考考上清华或北大。
这里还要提及,北大和清华的招生风格是有差别的,我4年前有篇博文起了这样的标题:清北自主招生标准差别:北大只要通才,清华兼揽偏才。这句话直到现在还是适用的,只是清华大学今年在自主招生中“揽偏才”的力度加大了。
所谓偏才,现在更专业的说法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人大附中一直不乏这样的学生,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在我博客浏览相关文章,这里不展开讲。但是,在人大附中学生中,清华大学减少认定的“通才”是否由增加认定的“偏才”填补到位,我估计不了。
再说北大。
北大在北京的自主招生认定名额,2009年是177人,2010年是281人,2011年是283人,2012年是138人,2013年是207人。
2010、2011、2013这3年,北京大学在京认定的自主招生人数非常之多,多得超过了计划招生人数,这怎么得了,别的考生还有活路吗?
其实,上述“放大招”的3年,取得所谓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只是得到了线下降5分录取的优惠条件,以前还曾包括过线后加5分选专业的。这样的自主招生待遇,甚至包括线下降10分录取的待遇,很多学生是消受不起的,很多学生是不敢享受的。
今年北大在北京又“放大招”,应有好几十人只被优惠5分。我不知道人大附中取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这36名学生,有几个人是只拿到5分优惠的。在我看来,这5分没什么用处,因为他们的高考分数很难刚好落在比北大提档线低5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人大附中学生今年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情况是好是坏,不仅要看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人数,更要看他们的自主招生优惠条件是什么样的。
继续写下去。
再谈自主招生和志愿填报
先谈自主招生对录取的影响。
内地高校自主招生(正式名称是自主选拔)试点工作已经做了10年,但除了上海的复旦和交大每年各自能够真正自主选拔录取数百名学生外,其他大学好像都没有多大的自主权。教育部一再重申,自主选拔是对高考的补充,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也就是说,各校自主招生人数,也就是在高考提档线下优惠录取的人数,不得超过录取总人数的5%。北大清华的地位比较特殊,其实际自主招生人数也许能够略多于5%,但不会多很多。北大清华在设计自主招生优惠条件和确定自主招生资格认定人数的时候,一定认真测算好了,使得最后用到优惠条件录取的人数会落在教育部允许的范围之内。
以北大为例,北大去年在北京实际录取学生总数为366人(包括民大附中非京籍少数民族学生),今年我估计会降到350人左右,若按自主招生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6%考虑,最后用到自主招生优惠条件,在提档线下被录取的人数为21人,占具有自主招生资格总人数207人的10%。
再以人大附中2012届14班为例,该班共有49人,24个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全部保送北大或清华,此外还有16人取得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资格(北7清9)。这16个具有北大清华录取资格的学生,全部报了北大清华,只有两人的分数低于清华录取线。一人是犯了类似填错答题卡的低级错误而导致分数低了,但用上了20分的自主招生优惠,还是被清华录取了。另一人也没考好,但只有10分的自主招生优惠,最终还差2分(也有家长说只差1分),清华落榜,重新选择申请出国。这个班16个具有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最后只有1人在录取时用上了自主招生资格(还是因为考试失误才用上的)。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和高考的重合度是非常之高的。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看起来轰轰烈烈,人数众多,但实际上对志愿填报和大学录取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对专业录取有一定的影响)。一些课外辅导机构大肆宣传自主招生对考进清华北大多么多么的重要,参加竞赛又对自主招生多么多么的重要,鼓动学生参加课外自主招生培训和竞赛培训,我是比较反感的,也建议家长和学生理性对待。
再谈填报志愿的策略。
现在通行的办法是,考虑各种加分因素后,估计考生能在高考排到什么位置,然后填报对应的学校。但是,谁能估准自己的孩子最后能考到什么位次呢?从实际结果看,上下波动10分,也就是在北大清华录取线附近的海淀理科名次上下波动150名,是比较常见的。(去年海淀理科,640-649分数段有152人,650-659分数段有151人)。高考时的分数排名将是往上?还是往下呢?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一直在反复研究和持续焦虑,要等到6月底才能基本平息。
我的看法,最后能考到什么排名,考生自己估的最准。具体到每道题为什么做对了,为什么做错了,与考试能力、复习情况、临场发挥、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有什么内在的、微妙的关系,到真正高考时会达到什么状态,考生自己最清楚,家长怎么盘问都问不清楚的,也不宜多问。其次是老师最清楚,因为他每天都在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但是,到最后填志愿的关头,老师一般是不会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决定的,说的会比较含糊。
我认为,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按照他估计最可能的高考最终排名,再对应他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去填报就是了,既不要高报,也不要低报。这样报,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最后应有70%左右是正常发挥,15%左右是考高了,15%左右是考低了。
如果考低了,落榜第一志愿,还有四条路可以走:一是浪费分数去第二、第三志愿大学去上学,这种选择是比较多的。二是复读,因发挥失常而落榜者,第二年考回来的机会比较大。三是申请第二年出国,只要家里能负担百万人民币,优秀学生第二年应该能申请到美国一流的公立大学和较好的私立大学。四是紧急寻找特殊招生项目和当年出国项目。
有些考生,经常在大考发挥失常,现在也已出现反常情绪了。家长首先要自责,这么多年还没把孩子的考试心态调整好。其次是要减压。如何减压?每天对孩子说考多少都没关系,就能减压吗?可能反而会把孩子搞毛了。我以前有篇博文:考前减压,最需要父母发自内心的宽容,建议有需求的家长看看。再则,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如果孩子不愿意复读、出国、去二志愿大学,那就适当低报。这个适当,可能还不是10分就能解决问题的。低报以后,孩子可能泄压后考的特别高,那时也无需自责。
终于基本写完了,文中一些观点基于博客积累的资料以及本人的观察,仅供参考。欢迎讨论,如有大的问题再适当补充。
- 2013-05-10 12:26:16
- 2013-05-08 12:51:18
- 2013-05-07
- 2013-05-03 10:18:26
- 2013-05-02 09:51:58
- 2013-04-12
- 2013-03-07 12:55:32
- 2012-08-18 11:36:16
- 2012-05-17 07:26:12
- 2012-05-03 11:33:26
- 2013-04-23 12:26:16
- 2013-04-22 12:57:12
- 2013-04-14 08:00:26
- 2013-04-08 21:05:28
- 2013-04-06 20:11:00
- 2013-01-31 12:50:28
- 2012-10-09 18:28:18
- 2011-11-01 12:08:36
- 2011-10-18 15:05:15
- 2011-06-14 12: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