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
四幕喜剧,剧本由梅拉克(Henri
Meilhac)和哈列维(Ludovic
Halevy)根据梅里美1845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比才(George
Bizet) 作曲。
比才以喜剧歌剧形式为此谱曲,所谓喜剧歌剧,指剧中有台词对白有歌曲。
一些国家演出这部歌剧,有的去掉台词,仅保留音乐和歌唱部分,有的采取作曲逝世后吉罗(E.
Guiraud)所编台词。
二、人物角色
霍塞(Don
José),龙骑兵,抒情男高音;埃斯卡米罗(Escamillo),斗牛士,男中音;祖尼戛(Zuniga),上尉军官,男低音;唐卡伊罗(Le
Dancaire),走私贩,男中音;卡门(Carmen),烟草女工,吉卜赛女郎,戏剧女中音,或女高音;米卡艾拉(Micaela),霍塞未婚妻,抒情女高音;弗拉斯基塔(Frasquita),吉卜赛女郎,女中音;梅赛黛丝(Mercedes),吉卜赛女郎,女中音;其他配角,略。
三、故事概要
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
第一幕: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烟草厂前的广场上,士兵霍塞与充满野性的吉卜赛女郎卡门相遇,即把从家乡赶来看他的未婚妻抛在脑后。卡门在烟草厂与女工打架,用刀伤害了女工,被捕。上尉祖尼戛把她交给霍塞看管。霍塞在卡门引诱下坠入爱河,放走卡门。
主要音乐:1、幕起,广场上人来人往,一曲合唱“在广场上(Sur
la place)...
…”;2、在龙骑兵换岗时乐队奏起在骑兵进行曲;3、卡门独唱“爱情是一只不听话的小鸟(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4、米卡埃拉和霍塞二重唱:“我的母亲,我看见了她,我又看见了我的村庄……”;5、卡门双手被反绑,勾引霍塞,以塞吉迪里亚(seguidilla)舞曲节奏,边舞边唱出:“靠近塞维利亚城墙(Pres
des ramparts de Seville)”
第二幕:在帕斯蒂亚百合小酒店,卡门和吉卜赛女伴们唱歌跳舞,听到斗牛士埃斯卡米罗在比赛获胜后豪放的歌声。走私贩们要卡门帮助他们,把霍塞拉下水。卡门因为爱上这个英俊小伙,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卡门在见到霍塞后,即为他跳舞,并嘲笑他的爱,引起霍塞妒忌。霍塞同上级军官打了一架,怕受惩罚,当了逃兵,加入走私团伙。
主要音乐:1、卡门和吉卜赛姑娘们一起,卡门边跳边唱:“当那琴弦响起……(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ent)”,姑娘们伴唱“啦啦啦啦”;2、埃斯卡米罗的“斗牛士之歌(Couplets
de
Toreador)”;3、走私贩滑稽的五重唱:“干的是骗人勾当……(En
matiere de
tromperie)”;霍塞唱:“停一停,那是谁?阿尔卡拉的龙骑兵(Halte
la, Qui va la? Dragon
d’Alcala)”;霍塞向卡门倾诉爱情的咏叹调“你扔给我的那朵花(La
fleur que tu m’avais jetee)”
第三幕:在崎岖山区走私团伙老窠,卡门水性杨花,已对霍塞生厌,爱上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塞威胁卡门,卡门毫不畏惧。卡门与吉卜赛姑娘算卦,抽到黑桃,象征坟墓,但卡门并不在意。米卡艾拉来到山区寻找未婚夫霍塞。此时,霍塞遇到了情敌斗牛士埃斯卡米罗,埃斯卡米罗嘲笑霍塞,两人一言不合,即动手决斗,被走私贩和卡门劝开。埃斯卡米罗邀请卡门和走私贩观看塞维利亚城的斗牛比赛。米卡艾拉找到霍塞,告诉他母亲病危。霍塞跟着米卡艾拉走了。
主要音乐:1、卡门和女伴们用纸牌算卦,唱起“纸牌三重唱”;米卡艾拉独自寻找霍塞,唱起一首浪漫曲:“我说什么也吓不倒我……(Je
dis que rien ne m’epouvante)”。
第四幕:塞维利亚城斗牛场门外的空地上,在斗牛比赛前,埃斯卡米罗在仪仗队的护拥下在街上行进,他挽着卡门,他高兴地看到,卡门和走私贩们应邀来观看斗牛比赛。霍塞躲在人群中,看到一切,炉火中烧。卡门的女伴发现霍塞,即警告卡门。卡门满不在乎,她刚要走进斗牛场,霍塞从小街转出来,挡住她。霍塞目光茫然,他哀求卡门,但卡门心意已决,无动于衷。此时号角响起,预示着斗牛比赛就要开始,卡门想赶快离开霍塞,去看斗牛场上的勇士埃斯卡米罗。她摆脱霍塞的纠缠,奔向场内。霍塞追上她,疯狂地把刀子插入她的后背心,卡门立即倒地。斗牛场大门敞开,人们簇拥着埃斯卡米罗,为他喝着采,走出斗牛场,却看见悲惨一幕,卡门横卧地上,而霍塞自首后,即扑到卡门的身上,狂热地说对她说:“我爱你!”。

最重要的歌是埃斯卡米罗和卡门的二重唱“如果你爱我,卡门(Si
tu m’aimes, Carmen)”。
四、演出历史
《卡门》在法国歌剧中是全球上演最多的。歌剧《卡门》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剧歌剧院首演,由加利-玛丽艾(Galli-Marie)担任卡门的角色,观众反应平淡,非常失败。因此,作曲家比才的自尊心受到了致命打击,从此意气消沉。3个月后,他在沮丧中逝世。但是,他死后仅4个月,这部歌剧在维也纳上演,却获得空前的成功,并且由此而红起来,先后在布鲁塞尔、伦敦、纽约上演,从此经久不衰。
1883年,歌剧《卡门》再次回到巴黎上演,非常成功,人们称之为“光辉的补偿”。此言差矣,对于作曲家本人,人死,生前未能看见成功,已无法弥补了。但是,对于歌剧爱好者,喜欢之余,念及作者之命运,未免要感叹命运之捉弄人。
说到命运,歌剧主人公卡门,选择自由地、勇敢地去爱,不怕命运,不回避、也不逃避命运。为了爱,卡门不虚伪,不退缩。她敢爱一个人,也敢不爱一个人。可以说,她因此而选择了死亡。因此,在本剧中,命运音乐主题一开始即出现,不断演绎、发展,有10次之多,贯串全剧。
难以想象,作曲家比才,既然能让卡门如此热情奔放地唱歌跳舞,让埃斯卡米罗如此雄壮豪迈地唱出“斗牛士之歌”,自己却无法承受歌剧首演失败的打击。难道,在精神上,他更多的是与霍塞相通,而不是卡门?果真如此,那么,只能说作曲家对音乐、对这一部歌剧爱得太深、太投入!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并且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真是可歌可泣,又一段故事中的故事,剧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