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孔子一生的自我教育历程
高一(11)班 倪瑞雪
星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韩愈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家,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那么,为人师者就需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有更高的学问。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自身也必然有着超前的思想和品格。他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为后世两千年奠定了教育方式,他教育的弟子都大有所作为。下面,我从孔子的自我教育开始谈起,说说孔子七十三岁的漫长而充实的一生。
孔子大概是在他七十多岁时总结自己一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了。”
传说孔子出生时,他是老阳少阴所生。有人说,这种孩子特别聪明,不知有没有遗传学的道理。孔子小时候就是个苦孩子,早年丧父母,但因为有周朝没落贵族的血脉,可能读过乡阙里的书塾之类。当然,孔子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学问,并不全是在小时候学习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小时候是“贫且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小时候的孔子就不同一般,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那么,孔子究竟是如何学习的呢?自学还是有老师教导呢?实际上孔子的学历我们是不太清楚的,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可看出,孔子的老师可以说一个都没有,也可以说很多。孔子27岁时,曾向郯国的国君请教,又如《三字经》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见知识渊博的孩子项橐,认为后生可畏,即说拜他为师,大家所熟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出于此。在孔子死后,卫公孙朝曾问子贡,你老师是跟谁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散落民间,他跟很多人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记载中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很是虚心,尤为刻苦,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师襄子反复肯定了孔子,而孔子仍是反复钻研得志才肯罢休,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极其高,他认为,只要能抱持这样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想孔夫子为圣人尚且还好学不倦,我们又怎么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孔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他十七岁那年,死了母亲,此时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少不更事的孔丘自认为学了些本领,想出一出头。一天,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此时正居丧的孔子穿着孝服便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赶他走,说:“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不招待叫花子。”孔子于是灰溜溜地走了。那时的历史并无记载孔子有老师,否则老师决不会让孔子做愚蠢的事,这说明,孔子在自我的为人处事中受到了一番挫折,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远远不够成大事的。然后从这时开始,又过了三四年,孔子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孔子刻苦学习,却在老百姓夸赞他渊博时仅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孔子年少便精通六艺,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可见他从小便小心谨慎,他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了高尚的品格,而这些都对孔子的后半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又如,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意思是,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所以可想象,在此之前,他都在学习各种才能,修养品德,进行大量的学习。
孔子“三十而立”,自知其所学之有成,而不随众为俯仰,乃确乎卓然有立,独立不倚。这时,孔子便开始授徒讲学。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凡带上一点“束修”的,他都收为学生,收了大批的弟子后,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前面已经提到,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是大有作为的,那么孔子教导他的弟子那么多年中,有没有时间在进行自我学习呢?有没有学习到新的东西呢?其实,在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后,孔子便立马跟着他去到了洛阳,这就是著名的孔子老子会见。老子比孔子大的多,经验阅历也丰富的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接触的广博的多,孔子便抓住了这次请教的机会,虚心求知,不停地向老子问礼、求道,与老子志同道合,结为了好友。孔子自向老子学习之后,他变得更为人们所钦敬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心情,这就是他从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经过自我教育和虚心求教,学习本领经过锻炼,从事了教育事业的孔子的心情。所以孔子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自我学习。在会见了老子回来后,也不忘做总结和反省,并改正提高自己,于是他的弟子开始多了起来,还有从远地来求学的。
对于孔子的从政心理,或许从他小时候开始就已经滋生在心。有人说,孔子之学,学为求业。孔子对于从政确实有一些希冀,他本是旧贵族的后代,却没过上好日子,长大的孔子更是有了很多超越时代的思想。对于施展自己的本领和政治方面的抱负,他是跃跃欲试的。孔子的做官之路坎坷,我猜测是因为孔子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自我教育,他用了一生中很多的光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段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孔子成为圣人必须走的道路。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我认为,他并没有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是他成为思想伟人的基础。
在孔子四十岁前,他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当然也自我总结收获了很多。孔子在齐国宫廷听到了虞舜的古乐,所谓“韶”的,他不但听了,而且用心学习了一番。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孔子的艺术修养由此更进了一步,此外,孔子在齐国接触晏婴,自然也是学习了一番,他的好学给了齐国老百姓很好的印象。孔子是在脚踏实地地进行学习,他时刻不忘学习的态度,又问谁能有呢?孔子被称为“圣人”,他自我教育的精神当然是一大重要的原因。
在孔子三十九岁的这一年,他在学问上又有进境,他说:“我到了四十岁,什么话也迷惑不住我了。”然而这时的鲁国很是混乱的。孔子到了五十岁时常提起命,这时候,孔子内心矛盾于自己的保守思想和从政环境的冲突,他到底是一个孤独的智者。孤独使得孔子更加深刻、更加崇高,但这成为了孔子自我教育的一大阻碍。他到底是冲不破他那维持旧有现状的顽固思想,却又一心想从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最终决定定心进行教育事业。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历史、文艺、政治等,包括生活上养成的良好习惯,那都是他成长到五十岁所学习的东西。孔子在和别人谈话时总是尊重别人的意思,对弟子也如此,他们就是这样互相尊重着的。而我认为,这和孔子从小的生活有关系,孔子从小便开始独自为人处世,很早懂得自我谦虚和尊重他人,使得他在前半生的学习中都大有所益,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大家经常读的几则《论语》中,孔子对每个弟子提出的相同问题总有不同回答,这都是很有趣的。孔子尊重弟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这都归功于孔子懂得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用心与去了解每个人。
孔子在五十岁之后的从政生活大起大落,他开始觉得有些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他从政时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孔子即使在从政时,也会和别人进行比较从而多次精确地定位自己,这是孔子在政治上大有所为的原因吧。孔子在鲁国收下了齐国的“大礼”后毅然决然地离开,虽然走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但是孔子仍强制自己离开。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生,却始终是孤独,但他愿意一直保持着清高的思想,也不愿因官职而浑浊于世间,这是他自己与自己的交流,是他自我教育的一部分。他在卫国曾遇见过一个人,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又响又急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既然没有人知道,也就算了吧,何必呢?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可是这时候孔子还是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地位。我觉得,孔子在这时的自我反省是不够的,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思想适应了当时部分的潮流,却仍有与时代相异之处,导致他的政治发展是坎坷的,他只是一个孤独的学者,却开始执着于自己有些不切现实实际的梦想。
上了六十岁的孔子,阅历和磨炼多了,他说“六十而耳顺”了。此时他更加睿智、冷静、沉着了。历史上,叶公曾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为人师,自己也不倦地学习,不倦地发愤,这就是对孔子终身事业的概括,这种对于学习的态度,他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着。孔子在六十岁之后,自然是积累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做出的决定也会经过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但终究是老了。孔子的思想没有年轻时的丰富,偶尔也会混乱,而孔子一直顺着自己的路子走,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强制性,也很固执。在他六十岁之后的这几年的奔波,增加了许多经验和知识,游历的路上遇见各形各色的人物,也汲取跑近车旁高歌的、打着鱼唱曲人的思想,也想学习于隐士……年近七十,他仍在对自己的思想和身心进行改造和提高。
将近七十岁的孔子已经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不再疯狂的追求政治生活。孔子热衷一生的政治生活,在年老时不像往日那样积极了,他说:“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这也能算是政治了,难道一定要到衙门里去办事才能算从政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早年的孔子所收的弟子是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为主的,而晚年所收的是以培养他们做文化学术工作为主的。于是,我猜测,可能源于他对自我信念的坚守和执着,源于曲高和寡后的知音难觅,源于黑暗社会的过于泥泞的道路,才让他的心里对未来有了变化,但这坚持了一生的自我教育,最终还是受到了一点现实的影响。
说到底,孔子的自我教育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在《论语》中各处都稍有透露。他教导弟子的时候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也就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弟子,学会举一反三,使人能在原来的想法上再进一步。孔子的虚心也是很明显的,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吾有知之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常说,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但他懂得虚心请教,从孔子小时候开始,他就在走着不断求索的道路,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异于其他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他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的,他觉得这才是智慧的做法。孔子对弟子的教育结合了实际生活,对于父母要尊敬,爱护子女,注意健康,与人相处要融洽,但不要迁就。对一般人都要友爱,但要更接近好人。做事要勤快,说话谦虚,遇见比自己高明的人要老老实实请教等,这也算是孔子对自己一生自我教育的总结和概括吧。如他认为,学习和思考还有温习都是重要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所以孔子认为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孔子的教育方法有着很多特点,但如今,我们能不能对孔子的方法进行完善呢?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平衡学习和思考,这就是我们当今社会还在学习古人的意义吧。
晚年的孔子已经没有多少精力了,他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孔子完美的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话。现存的《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都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定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他对《诗经》进行深入研究。《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开始对乐曲进行订正,使《雅》乐、《颂》乐,各自分辨清楚,划清界限,不再模糊,各归其位。”。又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他一边兀兀穷年以研《易》,一边却又担心时不我与,叹息道:“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灭斯文,孔子而后,《易》果然彬彬而盛,毋宁说,《易》乃是孔子的著作了。孔子自己有一套虽不周密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最后他也将自己的思想用行动充分表现,即使孔子看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正走在失败的路上,乃至他哀叹久已梦不见周公了,但只要孔子的精神对当今的中国还具有意义,就值得我们去更深入的研究与学习。
研究孔子的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在《孔子:即凡而圣》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人类的道德和精神成就并不依靠欺骗或者幸运之神的降临,也不依赖于神秘的咒语或者任何纯粹外在的力量,而在于自己对自己的教育。俗话说,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孔子就是一个以更好的自己为目标的人,成为一个完善而真实的人,一个参与社会而有价值的人。孔子的门徒肯定也都十分清楚他的这种使命并不是不可思议的神迹,而是不断的“切”、“磋”、“琢”、“磨”,使他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高标,成为了后世无数求索者效仿的楷模。
参考资料;
1.孔子的故事,李长之
2.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
3.吴泓工作室新浪博客《论语》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