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子贡在孔门的特殊性
高一(11)班 肖惠玲
星级:★★★★★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据我所了解的资料记载,子贡在政治、经商以及外交方面有过人的能力,他也利用他的才能为孔门做了不少的事,而且子贡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也是很特殊的。下面,我来浅谈子贡在孔门的特殊性。
一、子贡的独特才能
1.独立思考,见解独特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爱向孔子提问题,而且能活学活用,当他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却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他便引出《诗经》中《卫风·淇澳》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听了便赞道:“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能够如此触类旁通,可见子贡的聪明与领悟力。
子贡的思想特别活跃,敢于独立思考,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并不完全拘泥于老师的定论和看法。
据某些资料显示,春秋之前的社会,祭祀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到了春秋时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在各个诸侯国里不断地下降。当时鲁国国君已不很重视“告朔”之礼,每月初一已不亲临祖庙,只是杀一只活羊应付一下。在这个问题上,子贡和老师有了不同的见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在对待“告朔”祭祀所用之羊的问题上,子贡和老师的看法不同。子贡认为,既然祭祀已经是名存实亡的了,干脆连羊都不要杀了,因为杀羊本是为了祭祀,现在祭祀都可有可无了,杀羊岂不是浪费?可见,虽然孔子经常提倡“礼”,但是并不能妨碍子贡在“礼”与实际中作出不同于老师的判断,这也正能说明子贡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人,并不拘泥于孔子的思想。
2.能言善辩,利口巧辞
论子贡言语方面的能力,在孔门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史记》中记载道:“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语》中记载:“言语:宰我,子贡。”《韩诗外传》中:“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其中子贡说道:“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便说:“辩士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贡的能言善辩和他的绝妙口才。
3.善于经商,富而好礼
《论语》中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说明子贡非常会做生意,对市场上的波动情况掌握的很清晰,很能把握市场的需要,且能准确预测物价的变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把他列入了先秦的著名商人之中,只次于陶朱公范蠡,他说子贡:“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从这段话可知,孔子收的弟子大部分很穷,像子贡这么富有的还真没有,而且唯独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赀”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即子贡能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以致成为了巨富。
当子贡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富而不骄,继续向上,进入更高的境界,即富而好礼。他曾问过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因此子贡便一直向富而好礼的境界靠近。后来,当富有的子贡骑着大马去探望住在荒郊野村的原宪时,被原宪的恬淡寡欲的精神所打动,《庄子·让王》中说:“子贡逡巡而有愧色。”由此观之,子贡富而不骄,在遭到原宪的拒绝时,他并没有因此生气,这些都很具体的体现了子贡的儒商形象。后世有对经商的美称,就叫作“端木遗风”。
二、孔子对子贡的特殊态度
1.孔子对子贡的夸赞
孔子收弟子分了三批,子贡是他第二批收的,当时子贡是以商人的身份投到孔子门下。
据《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曾将子贡比作“瑚琏之器”。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对于这个“器也”的评价,子贡恐怕也是先吃了一惊罢。我想,此时的子贡一定先看了看老师的脸色,在确定了老师可能是要和他幽默一把的意思后,于是很识趣地再问:老师说我是个“东西”,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呀?瑚琏,古代宗庙盛放黍稷的祭器,是用来比喻治国的才能的。可见,孔子用瑚琏比作子贡,意思是认为子贡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都知道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孔子认为颜回的“刚、毅、木、讷”更符合他的理念,而子贡确是孔子晚年最喜欢的弟子,可是他也时常将颜回与子贡作对比。孔子曾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子贡可以与他最欣赏的颜回相比较,可见孔子也是比较喜欢子贡的。
2.孔子对子贡的“特别”批评。
子贡有几个特点,孔子并不是很喜欢。首先是,子贡喜欢评论别人的过错。子贡拜孔子为师不久(前495年),邾子朝鲁时,子贡去观礼。在朝见的过程中,鲁定公和邾隐公都出现了失礼的行为,根据这一点,子贡敏锐地意识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并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不久,子贡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而孔子却批评他说:“赐不幸而言中,是使赐多言也。”嫌子贡多说话了。《论语》中记载的子贡和孔子问答中也多次涉及到子贡“问人”,如《公冶长篇》:“孔文子何也谓之‘文’也”;《先进篇》:“师与商也孰贤”;《子路篇》:“今之从政者何如”;《宪问篇》:“管仲非仁者乎”等。
其次是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而这在我看来,学生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是不会促成进步的,孔子也是这么认为,且他也多次严厉批评过子贡:“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孔子曾就此语重心长地教导子贡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个特点或许是他的经商过程中产生的,但孔子看来确实致命的。
还有就是子贡不愿受礼的拘束。《吕氏春秋·察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贡向诸侯赎了鲁人,而没取钱,而按照鲁国的法令,“鲁人为臣妾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孔子批评他破坏了鲁国的规矩,说:“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在这一点上可以表示出,孔子之道以仁、礼为核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核心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正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的原因。而子贡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要“求为容”,既希望自己的作为尽量合宜,能够更好地被世人接受,他要在“道”和“世”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对于子贡的“缺点”,孔子都进行了批评,时而委婉,时而严厉,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贯做法。对其他弟子,孔子当然也一视同仁,即使是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孔子也有过“回也无违”之类的批评语。但是孔子的批评是善意的,是希望学生有缺点就改正,而有所进步,对子贡自然也是如此。
3.
子贡是孔子的知己。
《论语·学而篇》中说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教育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其中言语一方面,子贡有过人的才能,凭着他的天赋和精明,孔子对子贡越来越器重,子贡请教孔子问题时,孔子总是耐心地替他解疑。从这段话,一方面我认为,若子贡没有所思而自得,以为自己的见解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孔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告诉他“贫而乐,富而好礼”才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子贡不是从上述交流中体会出人格的提升,子贡引《诗》言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就不会感叹可与其谈《诗经》了,可见孔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另一方面,我认为可以从这段话看出,两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孔子是将子贡看作知己的。一般人抱怨时都不会像孔子这般,孔子是在跟子贡抱怨没人能理解他的思想,他的理念。而且除了上述这段对话之外,据《论语·阳货篇》也记载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可见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见解,两人都相互了解、理解与赏识,并产生共鸣。
再说,孔子一直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但是由于经常受到挫折,即使有强烈的政治愿望,孔子也会有迷茫和灰心。于是,子贡有一次就和老师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篇》)子贡的发问非常巧妙,没有问及出仕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美玉是藏是卖的问题。既把老师比喻成美玉,表示了自己对老师的尊重,又避免了直接问老师是否准备出仕的尴尬。孔子当然也能明白弟子的用意,毫不掩饰自己的选择“待贾者也”,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很强的思想上的默契。
三、子贡的特殊作用
子贡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生前死后,都很自觉的维护孔子的学说和德行,而子贡有时候会遇到自己的师弟问自己对老师的看法。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篇》)对于师门对孔子的怀疑,自己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强调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被困时,因为子贡突围而出,以自己要贩卖的货物换取米一石,孔子等人才得救。从这则记载看出,子贡经商有时是与“周游列国”的孔子同行的,他离开孔子很可能是由于置办货物或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也就是说,孔子的“谋道”与子贡的“谋利”是有机相联的。子贡以自己的雄厚财力,为孔子师徒宣传自己的主张提供了经济保障。孔子去世后,子贡凭借自己的经济地位和外交才华,成为各国政治、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抗礼。”孔子曾感叹:“自季孙之赐我千锺,而友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赐,则丘之道几于废也。”说明至少孔子意识到自己学说的弘扬和光大需借重于外部的客观条件,如“时”“势”等。
孔子去宣传和推行自己的学说时, “干七十余君而不遇”,到处受到冷遇,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列子·杨朱》曾概述孔子当时的处境说:“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孔子的学说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他本人也常受到误解、诽谤甚至攻击。虽然子贡当时因为经商原因并没有一直陪在孔子身边,但当孔子面对人们的攻击,子贡毫不留情,称这种行为是“欲自绝”“不知量”,把孔子比作日月、天地、江海、泰山,孔子学说如日月之光明、天地之高厚、江海之深广、泰山之伟大,他认为别人永远只能仰望孔子,而不可能达到孔子的水平。子贡由衷地敬佩孔子,仰慕他的学说,他对孔子的评价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过程中既维护了孔子的形象,又宣传了孔子的学说。
司马迁是这样概括子贡对孔子理论发扬光大的贡献的:“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可见,在司马迁看来,孔子能够这么出名,功劳最大的是子贡。且看《论语·子张篇》,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他。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示他不自量力罢了。”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子贡对孔子的评价是极其之高的。
孔子逝世后,据《史记·孔子史家》载:“孔子张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决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其他弟子都为他服丧三年;三年之后,相互告别而去。但子贡一个人在孔子的冢旁盖了房子,守了孔子六年,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我觉得,对于子贡来说,六年可以做很多对自己、对孔门有意义的事,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才能和作为,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为孔子守孝六年,以此可以看出,子贡与孔子间真挚感人的师生情谊之深厚。
四、总结
子贡作为孔门中众多弟子的杰出代表,温润儒雅,谦虚上进,深受孔子的喜爱。满腹才华的他为孔子以及孔门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特别是在孔子死后,给孔子守孝六年,又不断地帮孔子宣传甚至神化孔子的学说。所以我认为,子贡这方面的举动对当时备受打击的儒家学派是无比重要的,就凭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看到他在孔门的地位及其作用。
参考资料:
1.互动百科,端木赐
2.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什么
4.试谈子贡与孔子之间的关系
5.孔子说子贡可比瑚琏,是夸他呢还是贬他
6.试论子贡在孔门的地位及其作用
7.搜狗百科,端木赐
8.子贡—是华美的装饰,还是实用的良器
9.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特殊地位,作者:杨朝明
10.子贡在孔门中的独特之处
11.浅论子贡,论文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