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博爱慎行之博客
博爱慎行之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15,400
  • 关注人气:36,9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岳母节”

(2014-05-29 22:17:50)
标签:

端午节

岳母节

送端阳

准女婿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知识百科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岳母节”

文/乐奀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岳母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驱五毒,抹雄黄。五彩线,邪气亡。戴香包,神气扬”。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近5000年得历史。值此2014年端午节来临之际,乐奀首先祝各位朋友节日快乐。

    端午节,它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女儿节”。这一天,各家各户悬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吃“五黄”(黄瓜、黄鳝、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当然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哟!

    端午节蕴藏着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它同时也是我国“爱国节、文化节、卫生节、体育节”等节日的起源。自屈原端午节投江至今,人们一直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历代文人政客更是深受其影响,拳拳爱国心由此代代相传,端午节也被称为“爱国节”;屈原作为我国伟大诗人,开创了楚辞新文体,民间素有端午节品蛋吟诗的习俗,端午节也是我国的“文化节”;古时端午节具有“卫生节”之意,人们在这天进行包粽子、吃咸蛋、悬艾草、大扫除等活动,有着补充营养、清洁消毒的科学味道;龙舟赛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千舟竞发,两岸呐喊,规模宏大,故又被人们称作“体育节”。也许你有所不知的是:端午节还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感谢丈母娘的节日,因此有人戏称为“岳母节”。那这又是有什么来源和讲究呢?下面就让乐奀与你慢慢道来!

   《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在我国古代有“送端阳”的民间习俗,而且至今在很多地方依然盛行。端午节这天,人们会相互送蛋以示送福气,给团队成员“送端阳”,体现了上级对部属的关心;给尊者、长者“送端阳”,表达了尊敬感激之意;给亲朋好友“送端阳”,以联络感情。我国民间自古有“一个女婿半个儿”、“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之说法。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要给岳母岳父送去咸蛋、酒、鱼肉等礼节,以表达感激之意。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席间女儿女婿说些感恩孝顺的话,岳母则叮嘱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一家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端午“送端阳”,对渴望“转正”的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对于热恋中的男女,谁不想早日得到对方家人的认可呢?尤其是女方的母亲,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顺顺利利地出嫁,嫁给一户好人家,免得女儿以后受苦受累。那么,准女婿们如何才能得到岳母的青睐呢?一年四季,节日不少,而端午节的确是个绝妙的好机会。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家中做客,意味着好事来临,那婚事就便十有八九,离你不远了。为了顺利地娶回媳妇,就得好好表现,不能轻易错过。不少男青年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给准岳母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如咸蛋、皮蛋等),以此来试探女方的想法。一份蛋品,模样圆圆,蕴涵着“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之意。

    端午送蛋的习俗已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送蛋,它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因为蛋营养丰富,吃了可以强身健体;蛋圆润可爱,寓意着吉祥圆满、和和美美;蛋能孕育生命,象征生生不息,送蛋就是送福气。端午节到了,岳母节到了,男士们,做个“孝顺女婿”,赶快行动 “送端阳”去孝敬岳母、讨好岳母吧!尤其对于那些准女婿们,你们又何打算呢?别忘了给准岳母“送端阳”,而且是有特殊讲究的哟!

    最后,乐奀祝天下所有的岳母,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本文内容由博爱慎行--乐奀根据史籍网络资料收集整理而成)

 

更多精彩博文:

 话说我国古代端午节的节日习俗禁

  端午节话数字“五”的文化寓意

  端午节由来习俗与诗词欣赏

  老北京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端午节教你如何包粽子

  也谈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谁才是中国旅游业的首创者

  古人拜年习俗到底有哪些讲究?

  读名著《红楼梦》说尼姑偷情事

  古代荒淫皇帝为满足私欲大搞裸浴秀

  为什么女儿女婿不能在娘家过大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