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些青春期的音乐记忆

(2007-11-23 23:03:30)
标签:

文学/原创

马世芳

地下乡愁蓝调

民歌

台湾

人文/历史

音乐

文化

艺术赏析

摇滚

罗大佑

按:写给《天下》杂志教育专刊的文字。主编希望我写些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音乐记忆,我猜是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有所启发」吧。然而老实说,我并不确定自己的这段记忆是不是真能「启发」出什么东西,然而回忆的部份还是实在的。

当初进了国中,糊里糊涂被编进了升学班,乃和千千万万台湾少年一样,承受了整整三年的恶补和体罚。毕竟年纪小,还没开窍,懵懵懂懂,倒也生不出什么「叛逆」的想望。我的个头不高不矮,相貌不俊不丑,成绩不好不坏,并不是什么惹眼的角色。偶尔被派出去参加校际诗歌朗诵比赛或者作文比赛,算是唯一比较出风头的「事蹟」,却从未拿过多么漂亮的名次。
那是八○年代中叶,CD刚开始普及,量少而价极昂,黑胶唱机则是属于「发烧友」的高级配备。一般未必把音乐看得那么严重的少年人,标准的聆听「介面」,仍是卡带随身听和手提录音机。没钱买录音带就听广播,把播出歌单一条条抄在笔记本上,或者干脆录下来反覆地听。在那个资讯相对贫乏的年代,多少孩子夜夜守著收音机,等候电波送来那些奇妙美好的歌,广播DJ便是为乐迷带来「火种」的「启蒙者」。

我的母亲便是这么一位资深的「启蒙者」。她是资深广播人,也是一九七○年代「校园民歌」青年创作风潮的推手。从小,家里便经常聚集一群爱写歌爱唱歌的叔叔阿姨,彻夜长聊弹唱,把我们家的客厅当成了艺文革命的「基地」。母亲也是早年率先引介西洋「热门音乐」的DJ,家里的唱机,自然经常是转著的。不过,母亲从未导引甚或暗示我任何关于听音乐的事情。整个童年,音乐在我的生命中始终是影影绰绰的背景:它们总是离我很近,我却从未主动踏入那个世界。

直到上了国中,跟著同学一起听起西洋排行榜,这才发现母亲的职业,还真让我佔了不少便宜。因为工作的关系,母亲手边总是有时新的唱片和卡带,还有美国寄来的音乐杂志,这让我在想要进一步「自修」的时候,有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听排行榜的时间并不长。国三那年,在母亲的卡带堆里摸出一捲披头四(The Beatles)的冠军单曲精选辑,即使在当时,那也都已经是二十年以上的老歌了。出于好奇,我把它们放出来听,竟觉得那比任何同代人的歌都更饱满、纯粹、妙不可言。于是,我一头栽进了父母辈的摇滚世界,渐渐和同代人的聆听品味彻底脱节,最后竟变成了别人眼中「老气横秋」的乐迷。

终于上了高中,过去种种都变成可笑的「童年遗迹」,生活中尽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愈来愈多,「自我意识」也彷彿可以张挂出来了。明星高中的学生个个头角峥嵘,我依旧是那个不俊不丑不高不矮的模糊角色,作文比赛则已经轮不到我参加了。然而,我的书包里多了一方随身听和五六捲卡带,它们让我窥见了一个大多数同代人未能体会的世界,充满了古老的青春热血和鲜莽勃发的才华。就在我戴上生平第一副眼镜、脸上冒出青春痘的那年,台湾解除戒严,压抑许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力量一家伙奔洩而出,空气中洋溢的激情和不安,恰好为我耳机里那些古老而狂放的乐音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母亲看我兴致勃勃听这听那,边翻她的原文参考书边查字典,仍然从不过问什么。偶尔我「自修」遇到困难,拿一些问题去考她,倒也从来没能把她难倒过。

从接触披头四开始,单单「听歌」已经不够,我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竟做出了那样的歌,然后就这么顺藤摸瓜,认识了更多同时代的乐人乐手。我聆听的作品,竟不知不觉集中在母亲的青年时代。当我用她的老唱机放著何许人(The Who)暴烈的重摇滚或者赛门与葛芬柯(Simon & Garfunkel)行云流水的城市民谣,母亲听见也会摇头晃脑,轻声唱和。那些歌于我都是初识的启蒙,于她却是重逢少女时代的旧友。

我慢慢懂得:当我辈还来不及厚植根柢,便汲汲于反叛家长权威,自以为踢翻了什么又或者创发了什么的时候,我们的长辈或许早在多年前他们犹然青春狂飙的时代,便已经轰轰烈烈地经验过这一切,并且可能实行得更义无反顾、激烈决绝。是以老辈的人总爱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小辈的人常叹「时不我予,怀才不遇」,仔细想想,造成「代沟」的恐怕不是出生年份的距离,而是心理状态的落差。

我在那些昔时的张狂音浪中,窥见了自己始终想望著的某种「反叛」姿态,学会了对体制和威权的不信任。在这个遗忘的速度愈来愈快的时代,我也学会对前人的青春血汗心怀敬意──因为面对未来的答案,或许便埋藏在那些古老的纪录里。



附:几张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启蒙唱片」

The Beatles / 1967-1970

这是七○年代重编的选辑,当年买了翻版黑胶唱片,里面的每一首歌后来都变成了我按图索骥、一步步深入老摇滚浩瀚世界的灯塔。


Big Brother & The Holding Company / Cheap Thrills (1967)

狂飙的六○年代嬉皮风潮,如何不令百无聊赖的台湾少年心生嚮往?这是在嬉皮「首都」旧金山孕育的迷幻摇滚杰作,女主唱珍妮丝.卓普林(Janis Joplin)流星一样灿烂短促的悲壮生命,和她的歌喉一样震撼人心。


Pink Floyd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2)

生平第一次花零用钱买的唱片,就是这张专辑的翻版黑胶。这张专辑充满了天外飞来的声效和深邃生动的音场,同时拥有饱满的摇滚能量,一直都被目为数一数二的「发烧片」,也颇适合作为新手听摇滚的入门。


罗大佑 / 青春舞曲(1985)

罗大佑八○年代的演唱会实况,是我心目中华文世界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摇滚乐实况专辑。现在的少年人,恐怕不容易体会那个黑衣墨镜的罗大佑曾经为我们带来多少震撼和启发。我没来得及在「第一时间」接受他的「黑潮」洗礼,过了好几年回头「复习」当年错过的那几张专辑,乃知相见恨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