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分居面面观
(2008-07-09 19:38:14)
标签:
心理咨询婚恋两性情感 |
分类: 我的杂文 |
《好主妇》杂志联手新浪网,对目前中国家庭中的夫妻两地分居现象进行了一个调查,共有1474对分居夫妇参与,结果发现:一方工作调动造成两地分居的占53.87%;近期没有生育计划的占60.85%;一个月也见不上一面的占66.28%;更有55.97%的夫妻会因为无法共同生活而抱怨。
这种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困扰是多方面的:担心日渐生疏的占 32.23%,感到性生活障碍的有31.55%,认为必将导致外遇的有30.39% ,明确感觉到隔阂的占22.59%,好在彻底悲观,认为早晚要离婚的只有7.53%。
将这些困扰综合起来考虑,感到两地分居没什么影响的夫妻,只有可怜的区区10.99%。
美国人马克.赫特尔在《变动的家庭》一书中提到,“食堂、餐厅、幼儿园和托儿中心、学校建立,服务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洗衣、缝纫、理发店、制鞋店、修理铺等,家庭承担的功能逐步减轻。”人与家庭的各种功能,正在由社会的各式各样功能来代替。
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夫妻分居两地,家庭几乎不承载任何实际功能,甚至包括性。现实就是现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许,确实到了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家庭的根本的时候了。
无论愿不愿承认,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男女之间的信任感急剧下降的时代里,而且这偏偏还是个竞争压力骤增、为了事业不得不搏命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曾经质朴平和的婚姻正在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挑战,如果说主观上的“七年之痒”或者行动上的“一声叹息”都是自讨苦吃,那么客观上的两地分居也许就更有点儿逆来顺受的意思了,不过千万别以为人人都受得了:
2006年6月29日,一起惨案发生在兰州市的甘肃农业大学校园内。据警方介绍,当天凌晨1时许,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进行科研的常欣,将“青梅竹马”、“产后才两个月”的妻子段小昱杀死在家中。另据法医介绍:“手段之残忍实属罕见”,他当了40年的大夫,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被砍得那样惨,死者脸部轮廓都已分不清。惨案发生后,警方很快逮捕了嫌犯。通过媒体记者的采访,了解该事件前因后果的人们都认为,婚后夫妻两人在北京和兰州两地长期分居,因而感情产生隔膜,彼此猜忌是引发此案的主要原因。
这确实是一个特例,不过也是夫妻两地分居造成悲剧的一个典型。有迹象显示,似乎全世界都正在走向一个夫妻高分居率时代。在德国,根据不同计算方式,异地分居者的人数最高可达所有伴侣的12%,20年前这一比例还只有6%。
同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周末夫妻”、“月末夫妻”甚至“季末夫妻”越来越多。近期的一项有关黄金周的调查表明:黄金周过后,北京民政部门一天为近300对夫妇办理了离婚,比平时多出许多;而沈阳市在10月也办了1752对,比去年同期暴增了一倍以上,其中分居男女居多。
看来我们并不比德国人的运气好多少,而且不能不说夫妻分居对婚姻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而这种两地分居的婚姻存续形式,到底会为夫妻关系带来些什么变化呢?这恐怕要从我们婚姻的目的来分析一下了。
我们在婚姻中都有自己的目的,只不过因为过于复杂和人为的神圣化而变得模糊了而已。在心理学层面,我们选择婚姻的目的大概可以集中在五个方面:1忠诚与依附faithfulness-depend;2情感与交流sensibility-communion;3性与繁衍breed-family;4琐事与家务minutia-housework;5财富与地位Status-fortune。
既然咱都是实在人,那么不妨把“有情饮水饱”的自我安慰暂且放一放,本本份份地按照这五个目的坐而论道一番。
1,忠诚与依附
这里面,忠诚很好理解,实在找不着感觉看一遍《手机》也就能参悟个八九不离十了。而说到依附,字面上看起来有点虚头巴脑的感觉,不过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你生病了,正躺在医院里可怜兮兮的打吊瓶,连去卫生间都觉得头晕目眩。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再比如你在单位被一堆人事矛盾弄得找不着北,特希望有人给支支招儿,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是谁?没错,就是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依附了。
之所以把这两个词摆在一起,是因为夫妻之间忠诚与否,首先取决于相互的依附感是否牢固。而依附,必然受到分居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夫妻来说,对于婚姻最大的心理失落,除了被背叛和欺骗,就是被抛弃的感觉。如果伴侣不在身边,这种客观上的被抛弃的感觉就会无孔不入。比如病了没人照顾的时候、累了没人理睬的时候,即使理智上支持伴侣的远行,孤独的哀怨也会悄然而至。
2,情感与交流
感谢今天资讯科技的发达吧!手机、电话、E-mail、Msn、OICQ……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如果我们愿意,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伴侣的一举一动,只要有Internet,那么打开视频就可以了。无论夫妻距离多远,只要还没有脱离文明社会,那么对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甚至含情脉脉的眼神儿都可以被翻译成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分毫不差的传递到我们的感官。甚至有一家日本公司,绞尽脑汁地发明了可以传递香味儿的互联网设备。
因此,两地分居对于夫妻间情感交流的影响,可以说几乎没有,而且必将越来越小。
3,性与繁衍
别跟我说你能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他老人家是圣人,而很多圣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不是正常人”。至少比较正常的圣人还是推崇性爱的必要性的,孔老夫子就认为嘿咻这事儿和吃饭一样重要。
于是麻烦来了,夫妻俩离得挺老远的,操作难度自然加大。如果是一、两周见一次面还能小别胜新婚,可要是连续几年都不得不几个月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对青春年华的暴殄天物。毕竟有些事,岁数一大就“玩儿不转”了。
另外,两地分居还必然会影响婚姻的繁衍功能。没有孩子的,妨碍生育计划;有孩子的,妨害亲子关系,咱总不能把孩子当快件儿寄来寄去吧?本来好好的孩子,现在不是和母亲疏离,就是和父亲疏离,二位就看着办吧!反正这种客观上的“类单亲状态”,迟早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造成影响。
4,琐事与家务
家务只是小麻烦,其实也就是袜子内衣没人洗、晚饭没人做之类的。虽然小资一点的家庭都不缺乏个把保姆或者菲佣,不过还有一点可能诸位想不到,那就是家务琐事直接和依附感相关。
想想看,假如夫妻没有了在厨房里的默契,没有在打扫房间时的“搭把手儿”,是不是相互依附、扶持的亲切感就会少很多呢?
而依附直接作用于忠诚。看来在家务琐事上,虽然两地分居不会造成毁灭性影响,但是影响依然客观存在。
5,财富与地位
以财富和地位作为婚姻预期的人,古今中外都不稀罕。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承认,往往拿什么“一起改徐致摩的诗”之类的噱头来证明自己“幸福就在执手间”,但是肯定没人能否认财富和地位作为婚姻目的的客观性。
而这一点,是基本上不受两地分居影响的。既然婚姻的目的是这些,那么对方走到哪里,财富都依然在原处,作为配偶的身份地位也不会变。甚至,也许对方最好走得更远一点,至少眼不见为净,大家方便,不是吗?
综上所述,两地分居对婚姻的影响,并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你的婚姻预期是什么?两地分居对你来说,是利是弊?这些问题一旦掰开了揉碎了,也就看清楚了。
但是,只要是正常的婚姻,那么这五个婚姻预期在客观上就是同时存在,甚至相互掺杂的。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对任何一种婚姻预期的长久缺失必然会引起相应的问题。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夫妻双方的心理耐受力都有极限,婚姻和感情不可能丝毫不受影响。那么这时要理性的承认这种客观影响的存在,参照前面的分析来决定自己的取舍。
首先是换个思维方式。他乡的月光真的就那么好?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家、爱人的笑容和孩子的依赖吗?也许回到爱人身边就会发现,放弃的不过是一种偏执呢?假如我们实在不愿放弃对理想的执着,那么不妨审视一下自己还能怎么做:
1,寻求新的更契合自己要求的婚姻关系:说白了,就是改弦更张。如果双方的两地分居状态已经严重损坏了我们最主要的婚姻预期,那么长痛不如短痛,善待了自己又解脱了对方。一个新的选择机会总比一个“影子”伴侣来得实在。既然有人选择了做浮萍,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聚散呢?
2,容忍: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分居状态还没有影响你对婚姻最主要的预期,也就是说那遥遥相对依然有它的存续价值。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从婚姻中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因为这是理性判断的基础。虽然两地分居的现实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是谁的婚姻又是完美的呢?
3,寻求婚外弥补:这似乎是最两全其美的方式,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不过建议预先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没人会单纯地需要一个顶着情人标签的家务佣人,我们从婚外得到弥补的只能是依附感、性或者物质支持。一旦需要婚外的依附感的弥补,那么原有婚姻的基础就会有些许动摇,而单纯地寻求其它弥补,似乎又高尚不起来。既想保持对婚姻的守望,又不放弃额外的自我满足,心里装的东西多了也就容易疲惫,所以费默先生说:麻烦!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两地分居都是被动的,实际上能够主动控制的两地分居是有好处的。毕竟现代人更加崇尚自我、独立,那么在婚姻中的男女,对各自私人的空间也更加期待,而经过这么久的观念演化,似乎彼此也都学会了更多的包容。从社会心理学层面看,这是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
因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家庭碎片化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和跨国营运模式,让夫妻、亲子被时空隔离,家人只能用有限的时间相处。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夫唱妇随成为了神话。种种迹象表明,朝夕相对的家庭生活不再是天经地义。英国传统一夫一妻制比例不超过40%,其他如单身、单亲、同居、同性恋等比例却逐步上升,我国近年渐低的结婚率和走高的离婚率,也在“与时俱进”地向发达国家看齐。
面对这种客观趋势,我们需要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婚姻本身了,而更应该审视我们的两性教育甚至性教育跟上了吗?我们的人文学习资源普及了吗?大众传播媒体是否能够担负起人本教育责任呢?现存的辅导机构真的能做到观念先行,有效处理夫妻关系问题吗?
只不过,这已经不是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了。
(本文已经刊登于《好主妇》杂志,尊重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