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再现大师风范

标签:
文化南渡北归喝啤酒杂谈 |
岳南:大家好。
岳南:是真的。因为当年从长沙到昆明,那些人现在有60多年了,如果你不到那调查很多资料是发现不到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三部作品的时间,跨度是一个世纪左右,而且几乎囊括了我们20世纪全部人文学科大师,比如说梁启超、胡适等,他们的理想、人生以及爱恨情愁错综复杂,您是怎么做到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把他们都展现出来呢?
岳南:我先介绍一下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七七卢沟桥事件以后,然后就是国民政府首都沦陷,中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没有了。大批的流动人员往西南撤退,特别是知识分子随人流也撤到了西部去,其中当时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等,都往西南撤,其中还有当时有一个最高的研究机构叫中央研究院,下面有历史语言研究所,10几个研究所同样往西南撤,这样他们到了西南边陲。我这个书就是写的他们撤退到西南,抗争胜利以后又重新回到了故土。
第一步就是从抗战开始,一直写到1942年年底,这段时间就是中国人民受到日本鬼子侵略非常严峻的时刻,到了1942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好起来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对中国的压力相对减少了一点。我就写到这个地步。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您以这样的时间段和历史背景为线索,中间贯穿了很多很多大师级人物的命运浮尘,您为什么会对于写这些大师感兴趣?
岳南:我以前就写了一些考古的题材。我对战争了解以后,特别是现在大家对教育不满意,说我们培养不出大师了,你看我们现在好多人对大学课程不满意,对大师的前景好像也没有多大渴望了,在这种情况下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就要写写在抗争战争爆发以后,他们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是怎么办学的,他以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我就要表达这个东西。
主持人:我对您是如何选择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您心里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本书中?
岳南:陈大师说,只有成为一个大师,既要基于你的学术研究,又要为当代树一个标杆,标准树起来。后面的人要朝着你的标杆前进,这样高度要达到,这就是大师标准。
主持人:我们看到您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到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处后再无大师。而且通过您刚刚说的这些话我也感觉到,您对现在没有大师的状况还是比较失望的,我想请问您为什么会这么悲观?或者不抱希望呢?
岳南:其实这也不是悲观,因为每个时代会产生每个时代的学术和文化,像民国年间,这批人受的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产生了学术大师不同。到了后来,像我们现在不可能产生大师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社会分工了,因为这个社会的分支又多了。同时物理学的分支特别多,一个人在一个分支上研究一辈子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您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不是特别悲观。您刚才也提到了您之前写的书,我想问一下这本和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岳南:之前的那本只是写了两个人,主要是把当年的五四领袖写出来了。主要写从留学开始,一直到西南,到最后的命运,写的能够比较多,这个书不一样,这个书也了无数位。然后知识分子将近有一二百位的规模,这就是差异。
主持人:我们也听说您的这本《南渡北归》将可能会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我们知道一般的剧本可能只是围绕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开故事,刚才您也说了您的这本巨著涉及到了50多个人物和100多个配角的人物,如果拍摄成电视剧的话,您认为谁是主要的人物?
岳南:这个应该问编剧、制片人、导演,那天我们吃饭的时候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按照我的意思,女一号没有问题,无论她的学问、人格,里面的内容都非常多了。但是男一号的选择就困难了,有人说是胡适,我当时提了傅斯年先生,但是后来导演跟编剧说不太可能,因为傅斯年后来到台湾去了。所以说如果要把他作为男一号的话,有关方面能不能接受呢。
主持人:由于很多各种各样的原因历史的真相有时候会被掩埋,您现在写的这样一部反映民国历史的书,对于今天我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有什么意义呢?
岳南:让你看看,让现在的人看看,看到那样一批在国难家愁,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们那种刻苦的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他们的信念,这是需要我们特别要关照的。第二个,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句话也是对我们现在特别要集中反思的。这个就是文学的本性。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您对历史研究这么多,走了这么多地方,到底是什么最吸引您研究历史?
岳南:就是历史的温情。
主持人:谢谢今天岳南先生来到我们的访谈室,也祝愿岳南先生《南渡北归》能够大卖。谢谢。
岳南:谢谢。
(文章来源:中展网http://www.ccnf.com/news/20110110/news_201101100062_0.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中展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展网无关。)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