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白谈发烧: 尊重主观听感,承认存在未知领域

(2009-06-10 17:27:09)
标签:

it

分类: 发烧理念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些个人感想的忠实记录. 涉及的三个具体例子,不少朋友可能看不明白,跳过即可.



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在HI-FI里存在一些mystery,一些我们目前无法完全解释的东西.

承认这个事实,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它代表一种认真的,科学的态度.

什么是我说的"mystery"? 什么是我们目前无法完全解释的东西? 我想举几个例子. 凑巧的是,这几个例子都与数码音频有关.

因为确实,数码音频尽管已诞生,发展了30余年,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不要说我们对它的了解,即使是真正数码音频专家们对它的了解——仍是不够全面和彻底的.


 

第一个例子. 有这么一种思路在不少发烧友中很有市场,很有人信奉. 那就是依靠缓存+精确的时钟Re-clock,可以彻底消除来自前面环节(比如CD转盘,电脑声卡)的jitter.

OK,这个方案从理论上我们找不出漏洞. 似乎是应该如此的. 前面环节传输过来的数字信号,不管它有多少jitter,统统排队送入一个缓存,然后依靠一个高度精确的Clock把信号重新依序输出. 只要这个Clock够精确,似乎前面环节的jitter就应该在缓存里被消灭了,对吧? 就象一条小河的水流入一个湖泊后,原先的水流特征,都应该消失了. 缓存之后重新输出的信号即使有jitter,也应该与前面进入缓存前的jitter无关,最多只是这个新时钟存在的微小jitter而已.

看起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我们现在知道,事实不完全是这个样子的. 貌似无懈可击的完美理论,并没有表现出同样完美的事实结果. 现代很多解码器都在PLL环节设置了一个缓存+重新Re-clock的机制,甚至少数机器采用了双重PLL线路,目的就是对前面环节的jitter进行"过滤",力图消灭前端信号环节的jitter.

它们也确实起作用了. 我认为现代解码器的这个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减轻了来自前端数字源的jitter. 它使得不同CD转盘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 但它并没有象有些理想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彻底消除"了前面环节的jitter. 不同数字源的声音,接入同一台解码器后,仍是不同的,即使在进入解码器之前经过了缓存+Re-clock的机制.

 

有这么一种态度是我很赞赏的. 那就是承认我们无法完满解释这个现象. 承认这是个"神秘区域"(Mystery). 美国Stereophile杂志在对Genesis Digital Lens这款产品(中文叫"数字透镜")进行评论时,就注意到了,虽然这款旨在减轻jitter的机器采用的正是缓存+Re-clock的方式,理论上似乎应该把前面环节的jitter都干净彻底地消灭掉,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消除前端的jitter,而只是起到了某种减轻jitter的作用.

下面我摘录一段Stereophile评论的原文:

The Mark Levinson No.31 still sounded better than the Sonic Frontiers SFT-1 and Parasound C/BD-2000, for the same reasons it sounded better without the Lens. Moreover, the SFT-1 was still more forward-sounding than the No.31 or C/BD-2000, and the Parasound transport's softish bass and more laid-back presentation remained with the Lens in the signal path. The Lens, however, reduced the magnitud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ports, leaving only traces of their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How the transports' jitter signatures got through the Lens's RAM and ended up at the DAC, where it influenced the sound, is a total mystery.


 

小白谈发烧: <wbr>尊重主观听感,承认存在未知领域

 

 

好一个"total mystery"(即:为什么用了"数字透镜"之后,不同转盘的声音差异仍是听得出来的,我完全不知道)! 它代表的是这样一种成熟的发烧态度: 1) 我相信我的主观听感,我听出来使用了Digital Lens之后不同的CD转盘音质仍是不同的,虽然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 2) 我承认存在未知领域. 不同CD转盘的不同jitter特征是如何渗透了Digital Lens里的缓存机制,影响到了DAC及最终音质,我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有些发烧友是过于乐观了. 世界是复杂的,有些东西是神秘的,我们目前无法了解底细的. 在CD音频刚问世时,人们还不知道存在jitter这么一个"数码音频杀手",仍认为数码音频似乎很完美. 你要是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八十年代,和当时的人们辩论数码音频的缺陷,当时的人们是很难理解你的,因为当时人们对jitter还不了解.

现在我们知道了,jitter是影响数码音频的音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正设法减轻,消除jitter,能消灭一个环节是一个环节, 能减轻一些是一些. 但我们焉知除了jitter之外,就没有其他影响数码音频音质的因素了? 很可能存在目前我们未知的因素.

成熟的态度是,如果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可靠的主观听感),那说明还有未知的领域. 而不是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否定掉.


 

下面我想举第二个例子.

在播放数码音频时,CD机的声音,和电脑播放WAV文件的声音,两者是存在细微不同的. 这种不同,不难体现在主观听感中. 简单说就是同一个数码录音,CD机播放其CD碟,和电脑播放其WAV格式文件(这个一般只能是CD碟抓轨出来的),出来的效果是略有不同的. 即使用的是同一个DAC解码,差异只存在于数字源(一个是CD机,一个是电脑).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我们知道通过EAC之类精确模式抓轨,所得到的,应该是和CD碟面信息完全相同的数据. 从数据的角度看,是完全相同的. 只不过同样的数码音频数据,以两种不同形式,或者叫格式(format),存在于CD碟面和电脑硬盘上而已.

而且我们都知道,CD机播放CD碟的机制,是不如电脑读取硬盘数据那么精确的. 电脑读取硬盘上的WAV音频文件,可以做到一个字节都不差,100%准确,而CD机读取CD碟时,由于是一次过,实时读取,无法回头的,所以读不清的时候,有时要靠猜.  "猜"就是不精确的.

那是否我们可以说,电脑读WAV文件,音质就一般好于CD机读CD碟呢? 奇怪的是并非如此.
 
我的博客里有这么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是我通过foobar的ABX软件做的盲听实验. 由于是盲听的性质,我认为其结果是可靠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bd0y.html

这个实验的一个结果,是很有意思的,它表明一张CD碟在一台素质较好的CD机里实际播放,以数字形式转录到SONY PCM-D50形成的WAV文件,与这张CD碟在电脑里用EAC抓轨所形成的WAV文件,两者的听感是有差异的. 而且我主观认为肯定是前者的音质好,体现在结像更饱满鲜明. 而EAC抓轨所得到的WAV文件听感上结像虚一些. (我想从HI-FI角度出发很少有人会认为结像虚的那个音质更好吧.)
 
除了我之外,已经有别的发烧友注意到了这点,他们的试听得出了与我相同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认为抓轨所得的WAV文件,是100%精确的. 至少从数据观点看是这样. 而CD碟在CD机里播放时,哪怕是很高级的CD机,由于存在我前面说的"无法100%精确,有猜测的做法",反而应该是数据准确度较差的.

那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的CD机播CD碟,音质好于电脑播WAV文件的现象呢? 为什么有我前面通过盲听实验发现的"CD机读CD碟"通过实际转录的方式得到的WAV文件,音质好于电脑EAC抓轨所得到的WAV文件?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total mystery. 我们可以猜测可能的原因,但实质仍是——我们不知道.
 
 
我再举第三个例子.

对于数码音源的素质,不论是CD转盘,DVD转盘,还是电脑声卡,或硬盘式播放器,我们现在只知道,测量其jitter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高素质的数码音源,通常总是有着较低的jitter量(一般以ps,即皮秒为单位). 或者,更为精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测量其jitter频谱,即jitter在不同频段的分布特征. 大致来说,jitter分布得更为随机,均匀的机器,音质要好一些.  非随机性的,出现具有一定特征的jitter,通常对音质损害更大.

但这也并非绝对. 除了jitter之外,似乎另有神秘的因素,在影响甚至决定着一台数码音源的素质. 我们并不能说,一台输出jitter量更低的CD转盘,音质一定好于另一台jitter稍高的机器. 全世界jitter最低的转盘,并非公认音质最好,最高级的转盘.

到底除了已知的jitter之外,有其他什么因素,能影响,决定一台数码音源的音质. 这也是数码音频领域内的一个total mystery.

或许,jitter之于数码音源,犹如谐波失真之于放大器. jitter最低的数码音源,并非最好的数码音源,同样谐波失真最低的放大器,也并非全世界最好的放大器. 有一些因素是这些技术参数(比如jitter,谐波失真)所无法探测到的. HI-FI圈内很多发烧友和设计师都了解,主观听感和客观测试指标,有时是矛盾的——2台机器里,测试指标更好的那台,有时听起来音质不如指标较差的那台. 究其原因,很可能还是我们的技术指标"测"得还不全面,还不深入,或者还有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会影响音质表现的参数.

这些,都是HI-FI领域内的"未知领域". 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