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性价比发烧 |
分类: 发烧理念 |
“性价比”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要是你去问爷爷辈的中老年人,什么叫性价比,他们多数是回答不上来的。
什么是性价比?
经常在器材评论里,看到性价比高、性价比低这么一种说法。当然,人们都愿意买性价比高的器材。
也有些人很反对性价比这个说法,认为这是忽悠人的一个说法。
那么,性价比这个词汇,到底有多大意义?
当然,这个问题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看法,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性价比”这个概念,是绝对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除非价格相同的器材,其性能表现,完全一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这不可能,当然就产生了“性价比”一说。比如,同样售价200元的耳机,比方说有10种,难道它们的音质/外观/耐用性,就完全一样?常识就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结果就是,在200元的10种耳机中,肯定有几个,是性价比高于其他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的。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200元的10种耳机,你单独比音质,可能出现一个综合音质最好的,但单独比做工或外观设计,可能又出现另一个最好的。所以消费者最关心的地方,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消费者只重音质,别的可以忽视,那么对他来说,音质最好的,是最具性价比,但如果消费者对音质要求不高,只求好看、做工精致,那么,对他而言,性价比最高的是另一个东西。
因此,不要把“性价比”这个概念去绝对化。“性价比”里的“性”,即性能,是包含了很多方面,不是一个可以绝对化的东西。就拿耳机这一比较简单化的产品来说,已经有音质、外观设计、做工、耐用性、佩带舒适度等多个参数去衡量;如果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这种更复杂的产品,其性能的方方面面参数,是复杂得多。对一个特定的个人来说,他最关心哪些性能,哪些性能可以忽略,才会最终决定,在他眼里,哪个产品是性价比最高的。我认为原则上不存在一个产品在所有人眼里性价比都是最高的。
现在有些数码产品的评测里,已经有一个更科学化的指引方式。比如,在横向评比了10款耳机后,他给读者几个指引——如果你优先考虑外观设计,那么进入A,优先考虑音质,那么进入B(B里还可以分出:你喜欢流行,还是人声,或是古典等),优先考虑舒适度,那么进入C,等等。这比简单化地去判断哪个性价比好,哪个性价比差,要科学得多,客观得多。
总之,在承认有“性价比”这个概念的前提下,应当同时承认性价比是个复杂的概念,不能将它简单化、武断化。
其次,我还认为,性价比固然有一定意义,但或许更有意义的,是BOTTOMLINE这个概念。也就是“底线”。
每个人在消费某一产品时,心目中都有一个底线。低于这个底线的产品,哪怕“性价比”再高,价格再便宜,也不考虑。这就是底线的概念。
每个人的底线,视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眼界,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对SR80梦寐以求,有些人一定要RS1,低于RS1的他都不会去考虑,送给他也没意义。以前我听T2.6推HD600就基本可以接受,后来听惯了SOLO,现在是只用SOLO推HD600,低于这个素质的一概不入耳,更不可能考虑去购买。
开个玩笑,性价比最高的耳塞,也许真是一些高仿的假冒名牌耳塞。比如有些人说高仿MX500可以达到真品MX500的九成,却只卖三四十元钱,性价比更高。我可以相信这一说法。问题是,MX500的九成音质,对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就这么简单。或许街头5块钱的耳塞里,有几个音质也不错,也许是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耳塞。但那有什么意义呢?我不会因为这个去买一副5块钱的“世界最高性价比耳塞”。对我而言,耳塞的底线是UE SF3。低于这个水平的耳塞,能不听我就不听。假如有一副耳塞,价格只卖SF3的三分一,音质能达到其九成,我会赞扬其“性价比”,但我还是不会去买。这时候,“性价比”这一概念,对消费行为,是没有决定意义的了。
所以总结一下:第一,性价比这个概念存在,而且有意义,但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化看待;第二,比性价比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底线,是你能接受的最低素质。低于这个水平线的任何产品,性价比再高,价格再便宜,也没有意义。
什么是性价比?
经常在器材评论里,看到性价比高、性价比低这么一种说法。当然,人们都愿意买性价比高的器材。
也有些人很反对性价比这个说法,认为这是忽悠人的一个说法。
那么,性价比这个词汇,到底有多大意义?
当然,这个问题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看法,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性价比”这个概念,是绝对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除非价格相同的器材,其性能表现,完全一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这不可能,当然就产生了“性价比”一说。比如,同样售价200元的耳机,比方说有10种,难道它们的音质/外观/耐用性,就完全一样?常识就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结果就是,在200元的10种耳机中,肯定有几个,是性价比高于其他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的。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200元的10种耳机,你单独比音质,可能出现一个综合音质最好的,但单独比做工或外观设计,可能又出现另一个最好的。所以消费者最关心的地方,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消费者只重音质,别的可以忽视,那么对他来说,音质最好的,是最具性价比,但如果消费者对音质要求不高,只求好看、做工精致,那么,对他而言,性价比最高的是另一个东西。
因此,不要把“性价比”这个概念去绝对化。“性价比”里的“性”,即性能,是包含了很多方面,不是一个可以绝对化的东西。就拿耳机这一比较简单化的产品来说,已经有音质、外观设计、做工、耐用性、佩带舒适度等多个参数去衡量;如果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这种更复杂的产品,其性能的方方面面参数,是复杂得多。对一个特定的个人来说,他最关心哪些性能,哪些性能可以忽略,才会最终决定,在他眼里,哪个产品是性价比最高的。我认为原则上不存在一个产品在所有人眼里性价比都是最高的。
现在有些数码产品的评测里,已经有一个更科学化的指引方式。比如,在横向评比了10款耳机后,他给读者几个指引——如果你优先考虑外观设计,那么进入A,优先考虑音质,那么进入B(B里还可以分出:你喜欢流行,还是人声,或是古典等),优先考虑舒适度,那么进入C,等等。这比简单化地去判断哪个性价比好,哪个性价比差,要科学得多,客观得多。
总之,在承认有“性价比”这个概念的前提下,应当同时承认性价比是个复杂的概念,不能将它简单化、武断化。
其次,我还认为,性价比固然有一定意义,但或许更有意义的,是BOTTOMLINE这个概念。也就是“底线”。
每个人在消费某一产品时,心目中都有一个底线。低于这个底线的产品,哪怕“性价比”再高,价格再便宜,也不考虑。这就是底线的概念。
每个人的底线,视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眼界,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对SR80梦寐以求,有些人一定要RS1,低于RS1的他都不会去考虑,送给他也没意义。以前我听T2.6推HD600就基本可以接受,后来听惯了SOLO,现在是只用SOLO推HD600,低于这个素质的一概不入耳,更不可能考虑去购买。
开个玩笑,性价比最高的耳塞,也许真是一些高仿的假冒名牌耳塞。比如有些人说高仿MX500可以达到真品MX500的九成,却只卖三四十元钱,性价比更高。我可以相信这一说法。问题是,MX500的九成音质,对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就这么简单。或许街头5块钱的耳塞里,有几个音质也不错,也许是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耳塞。但那有什么意义呢?我不会因为这个去买一副5块钱的“世界最高性价比耳塞”。对我而言,耳塞的底线是UE SF3。低于这个水平的耳塞,能不听我就不听。假如有一副耳塞,价格只卖SF3的三分一,音质能达到其九成,我会赞扬其“性价比”,但我还是不会去买。这时候,“性价比”这一概念,对消费行为,是没有决定意义的了。
所以总结一下:第一,性价比这个概念存在,而且有意义,但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化看待;第二,比性价比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底线,是你能接受的最低素质。低于这个水平线的任何产品,性价比再高,价格再便宜,也没有意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