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夏季(十九)·人民的艺术专题拍摄花絮

(2012-06-19 07:53:46)
标签:

微单

松下

gf3

北京

夏季

摄影爱好

图片欣赏

休闲

记录

原创

文化

分类: 专栏篇

拍摄时间:2012年6月11-12日

拍摄地点:首都剧场

用松下GF3微单机,用徕卡14-42镜头

农民拍摄,xzll后期整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北京人艺成立于1952年的6月12日,60年来一直秉承着"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戏剧大师曹禺是剧院首任院长,老舍的名剧《龙须沟》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1980年起,《茶馆》、《天下第一楼》、《推销员之死》等剧目,先后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将话剧舶来品返销国外,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历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座伟大的城市,必有一流的剧院.60年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伊始,提出了要办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话剧院这一目标;60年间,人艺的艺术生命,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人艺的戏剧魅力,始终为人民大众而焕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戏比天大:60年人才辈出 一流从何而来?从戏中来.“戏比天大”.这是北京人艺排练场上悬挂的四个大字,是人艺一代代艺术家们实践锤炼的结晶,也是人艺的最高准则.“戏比天大”,就是一切以舞台艺术为中心,把高质量的剧目呈现给观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在人艺,一部新剧与观众见面之前需过好几道“关”,剧本反复推敲,排练场上反复打磨,再接受“艺委会”的过堂.许多艺术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体验生活,常为一个角色写满一本“创作日记”,连老舍先生的剧本也曾被“枪毙”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一场《龙须沟》拉开了人艺60周年演出的序幕.当年《龙须沟》开排前,剧组两个月生活在实地,导演焦菊隐要求所有演员在龙须沟寻找生活原型,写观察日记.这位人艺历史上唯一的“总导演”,在演员们记忆里总是严肃的,甚至有些严苛.他禁止任何人随意进出排练场,毫不留情地批评大演员,因为“戏比天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曾说:“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话人艺的演员铭刻在心.演员黄宗洛,为演好《龙须沟》里一个卖酸梨的角色,寒冬腊月跟着卖梨的老人做了半个月买卖.老演员蓝天野说:“如果说北京人艺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创作人员对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追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这样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不管多大的腕儿,只要在台上念错了台词,或者出了什么问题,即使台下的观众没发现,也会在散场后主动写一张检讨,贴在后台.这就是人艺的一代代艺术家对戏剧艺术的敬畏之心、赤诚之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戏比天大”,造就了一部部经典剧作.今年《茶馆》重演,开票半天,票就一售而空.院长张和平说,今年人艺的票房预计将达到4000万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创造经典:60年推陈出新.有人说,“去人艺看话剧是一种情结”.建院60年来,人艺的导演和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观众来了一批又一批,经住时间淘洗的是那些至今仍熠熠生辉的伟大剧本.从建院那一年的四部小戏,到后来的《蔡文姬》、《龙须沟》、《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窝头会馆》,在多种艺术风格的影响下,人艺创作出诸多经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说起人艺的经典作品,张和平说:“经典剧目才是人艺的根,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大师的戏撑起了人艺的话剧殿堂.”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使中国话剧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从1958年到2012年,老舍的《茶馆》演出610余场,成为中国话剧史上演出场次最多的话剧;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艺虽有“祖产”可吃,但仍在努力创新.“没了继承,发展就没了基础;但如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发展,继承也就失去了本来该有的意义.”张和平说.近年来,人艺推出了《窝头会馆》、《知己》、《喜剧的忧伤》等新戏,它们既保持了人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对于如何打造经典剧目,张和平认为,除了剧本,还要求创造者克服浮躁的心态.“从根上来说就是要创作者无条件、长期地到生活中去.所谓经典的作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存活在舞台上的,才可能成为经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服务人民:人艺永不褪色张和平说:“人艺60年,是庙在、神在、魂在!庙是人艺,神是艺术家,魂是剧目.”一位人艺粉丝为之补充:“观众的支持就是源源不断的香火!”艺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人艺永不褪色.在人艺舞台上演了48年戏的林连昆,为他热爱的观众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如果高高在上地要‘改造’你,你就会远离我,匆匆地走去/我如果用虚假来欺骗你、迎合你,你就会再也不上我的当/谁要把你当作‘艺盲’或‘阿斗’,你就把谁看作浅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60年,人艺与观众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和力.许多人都记得,1988年,人艺携《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和《茶馆》等5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赴上海演出,18场戏的入场券仅半日售罄.有观众说:曾在上海大舞台看过北京人艺的戏,没想到能再睹芳颜,这一等,就是27年啊!今年,人艺再携5台全新话剧南下演出,再次在上海引起轰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7.一位文艺评论家说:“人艺的戏剧,与大地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生活的土壤催生了它,养育了它,它是一种真正的人民戏剧.”把人艺话剧带上一个高峰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艺术形象被观众喜爱、铭记.他最后一场演出《茶馆》时,病痛袭来,忘记了烂熟的台词,观众感同身受.在谢幕时给他送上了经久不息的慰问的掌声.于是之深深鞠躬,感谢观众,成为话剧史上演员与观众互动感人至深的一幕.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进入人艺的网站,可以看到许多感人的留言.一位观众这样写道:“人艺是国之瑰宝.感谢那么多的人艺的创作者、组织者和表演者给我们这几代传播的精神、艺术、文化、情感的营养.我真是从心底仰视你、珍惜你、热爱你!我多少次从心里呐喊: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下,人艺不要褪色!人艺不能褪色!人民的心灵渴望你来浸润!”

 

北京的夏季(十九)·人民的艺术专题拍摄花絮

p19.为人民,为艺术,人艺青春常在!

 

 

相关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我的相关博文:

 北京的夏季(十八)·与碧波共舞的-鸭… 2012-06-07 07:46

 北京的夏季(十七)·颐和园美景 2011-10-09 10:49

 北京的夏季(十六)·初夏时分...... 2011-09-19 15:03

 北京的夏季(十五)·忘不了美丽的影… 2011-09-06 21:09

 北京的夏季(十四)·荷花依然香 2011-08-28 09:36

 北京的夏季(十三)·轻舟荡漾在水一… 2011-08-23 07:46

 北京的夏季(十二)·夏日荷塘 2011-07-30 09:48

 北京的夏季(十一)·映日荷花别样红 2011-07-17 07:36

 北京的夏季(十)·故宫博物院/藏品精… 2010-10-13 09:28

 北京的夏季(九)·故宫博物院/藏品精… 2010-10-03 07:58

 北京的夏季(八)·故宫博物院/藏宝精… 2010-09-25 10:49

 北京的夏季(七)·动物园里来了一位… 2010-09-23 08:30

 北京的夏季(六)·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上篇2010-09-15 06:02

 北京的夏季(五)·故宫博物院/建筑篇 2010-09-07 12:50

 北京的夏季(四)·忙碌在海洋沙滩狂欢节上的… 2010-09-05 08:28

 北京的夏季(三)·绿色一抹/下篇 2010-07-15 09:26

 北京的夏季(二)·绿色一抹/上篇  2010-07-09 09:06

 北京的夏季(一)·初夏走过的荷塘 2010-07-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