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文化”是文化吗?
郭雪波作
当下,是个“文化”盛行的时代。
似乎什么东西只要贴上个“文化”二字,那便贴的人和被贴的人都似乎提高了档次,提高了品位,人前人后都挺起胸膛走路。
于是,养狗也被光荣地誉为“狗文化”。
小区有位居民,他对“酒文化”、“麻将文化”十分在行,平时无工作,游荡着四处参乎“麻将”文化活动。偶而,据说钱紧时也参加些“偷摸公司”的夜间探访文化工作。最近这位老兄突然对“狗文化”发生了兴趣,也抱着一只叭儿狗四处游荡,早晚小区草丛间随时听闻那只叭儿狗的吠叫声和他“宝贝儿宝贝儿”的呼喝声。有天夜里两点,这位老兄光着膀子站在院里骂人,粗俗的骂声不堪入耳,完全没有了文化味道。原来小区新贴出“狗公告”,“据群众举报小区私自养狗者不少,某某日前自行处理或到派出所登记办理养狗证,违者罚款没收”云云,这张颇有运动遗风的挑动性公告,惹怒了他。显然,他那只“宝贝儿”是“偷养”的,还没有合法认证。
早年只有乡下人养狗,看家护院、打猎牧羊,但始终把狗当狗养着,没有超越那个“狗”的概念。现在城里人养狗倒好,把狗当“儿子”当“闺女”当太上皇来养,人倒成了孙子。那狗是碰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对它的侍候劲儿,完全超过当初对自己老人的孝顺。既然那么喜欢百般宠爱,就公开领个证名正言顺养吧,何必又养暗娼似的偷偷摸摸?他又不,舍不得花那不菲的认养钞票,宁可偷养。当然他还要附庸风雅,加入“狗文化”行列,身穿裘皮脖围狐尾,抱着他(她)的狗,充当一副贵妇或绅士派头,让真正的保护动物协会人士见了嗤之一鼻。岂不知那裘衣狐皮也是从狗一样动物身上剥下来的。
在城里狗已失去了原先的自然属性和状态,失去了“狗道”,失去了自由,只圈在狭小的房间里,不能随便到外边跑动,与一个犯人无疑,有的还被阉被劁了.其实,狗的存在也只是为主人逗乐,为其"人类中心主义"服务,并非有些人标榜的那样"爱护小动物",不像乡下,狗有实际的生存意义。由于人们宠坏了狗,平时长久关在如牢狱般的屋里不让出来,一挨到早晚放风,它们就发疯发狂地四处乱蹿,寻寻觅觅,随处便泄,兴奋中不是咬伤邻家孩童就是对别人的宠狗进行了“非礼”,惹出事非。有些狗甚至失去了见树根才抬腿撒尿的原始本能,一边跑着一边遗洒。
近年来人们对动禽物格外“慈悲”和宠爱,这无可厚非。据报载,大庆一家老小护送二十几只入冬后被父母遗弃的小燕子到了杭州,可燕子南迁最终地点在海南岛、西沙群岛一带,你又不送佛送西天只到半路就歇下了,把难题留给了人家。岂不知,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小燕子属晚生的第二窝小雏,属超生和多情晚育的产物,并非父母无情,而是这些晚生品种不具备远徙能力,即便携其上路也飞不到南海就会半路夭折。鸟有鸟“道”,遗留当地可成为那些不迁徙的猛禽走兽的食物,完成某种“生物链”效应,这样岂不更好。人类却偏偏多此一举,劳师动众,一边指责大燕子无情,一边标榜人类自己多文明有情,报刊电视媒体联动,好不热闹。至于小燕子们留在杭州能否生存,不再管了,其实杭州的燕子也早南飞了。出发点和心是好的,只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给了这些飞禽走兽,破坏了其“狗道”或”
燕道”, 反而适得其反。
也许,这掩盖着人类某些方面的变态,掩盖着对人类自己的不尊重。前一段有新闻说,一个十五六岁少女为争得与男友同处的房间,给碍事的奶奶下了农药致死。她本意没想毒死,只想把奶奶送医院抢救几天时那房子就空了,属于她和男友同居胡混了。我一想到那少女怀里抱着宠狗或宠猫给从小带她长大的奶奶下毒药情景时,头发根悚悚的,浑身发凉。这种令人发指的自私和冷酷,只能说是人性的堕落。在中东、在阿富汗、在伊拉克、以及早些的“九一一
”,人的生命已经不如蚁豸,人类仇视人类自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小区的“狗公告”,几天后被风刮走了。那些黑狗白狗大狗小狗名狗癞狗,依旧放风时从四处冒出来,寻欢跳蹿,汪汪吠叫,主人的“甜甜”“心肝”之类的腻叫此起彼伏。也没见谁来罚了,没收了。大家都是文化人,“狗文化”。
那么,“狗文化”真的是文化吗?
于北京金沙斋八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