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们应该进去ICU参与救治姚贝娜?

(2015-01-17 12:38:21)
标签:

姚贝娜

媒体

记者

分类: 时事评论

从业几十年,做的是时事政治类新闻,跟娱乐圈没有交集;来香港十几年,跟内地渐渐拉开了距离;一天天老去,跟年轻人有了隔阂,所以惭愧得很,昨天之前,程老汉不知道姚贝娜。

现在,通过媒体的报道,程老汉知道了这位年轻有才美丽的女歌手,英年病逝。她病逝前,媒体的报道是关切和焦虑,令程老汉感到揪心;她病逝后,媒体的报道是哀恸和惋惜,令程老汉感到痛心。

今晨到朋友圈逛逛,赫然见到这样吓人的一篇文章:《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开篇第一句继续吓人:“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

记者们对工作的热忱和坚守,突然变成盼着她死,突然变成可恨可恶可恼的冷血行为。

你怎么知道记者们在等她死?难道不能是盼着发生奇迹?不能是盼着姚贝娜逃离死神重返人间?

作者提到1994凯文·卡特拍了苏丹一个濒死的儿童,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被指责见死不救。

这两件事可以相提并论吗?记者们等在病房外不妥?应该进去ICU参与救治,跟死神决一死战?

ICU病房里的专业人士是医生,但医生已经束手无策回天无术;最爱她的人是她的家人,而家人也只能陪伴在她身边,眼睁睁看着她离开人世。

难道,在姚贝娜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大家都是罪人?

此刻,无数冷冰冰的屏幕上,已经开始讲述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作者这样讲述媒体的工作。

屏幕固然“冷冰冰”,但记者的手和记者的心都是热的。请问作者,阁下的屏幕热吗?

看到一个优秀的年轻的人去世,每个人都是哀伤的,这种哀伤由病房前的记者传达给我们。但是,我们有多哀伤,记者就有多成功,主编就有多高兴。这话说的可能有点市侩、不讲理、小人之心,但我固执地相信这就是事实。”作者这样写到。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指责啊!你知道多少记者在报道各类不幸消息的时候,心在流血,眼在流泪吗?

作者自称是“一个学习新闻的人,也曾经在报纸做过见习生。”作者说,“当时为了找新闻线索也曾抱怨:这里为什么不着火’‘那里为什么不死人,当时还大言不惭地对朋友说:社会的不幸就是记者的大幸。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看来,抱有这种观点并付诸行动的人绝对不止一个。

读到这段文字,程老汉不是“不寒而栗”而是“毛骨悚然”。程老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那里没有一个老师主张“社会的不幸就是记者的大幸”,这不合新闻伦理——新闻伦理跟普世的伦理是一样的。这位传媒学子,真是读书读到咯吱窝里去了,会如此走火入魔。自己走火入魔也就罢了,竟然以己度人,以为天底下所有的媒体人都跟他一样荒腔走板没有节操,真叫人无语!

【附言二则】

一.有论者指,同时间有一位87岁的解放军上将逝世,媒体却没有如此关注。程老汉必须指出,这两人没有可比性。姚贝娜是英年早逝,上将是高寿喜丧;姚贝娜是娱乐圈英才,上将是政坛大人物,有关两者的报道,不论生前还是身后,媒体所遵循的不是同一个规矩。什么事都要讲规矩。

二.有报道指,有记者假扮医护人员进入太平间拍摄姚贝娜遗体照片。程老汉认为,此举不妥,应予谴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