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之死提醒了我们什么?
这些天,香港的痛心消息是,香港科技大学传出噩耗,一位内地留港博士生趁宿友外出时上吊,被发现时已返魂乏术。
死者葛炜炜,27岁,江苏人,据悉曾在南京大学读书,在内地时成绩优异;2004年获科大取录来港,成为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科大发言人证实,葛近月来患上抑郁症,需服药治疗及接受辅导。
问题就在这里。
将近20年前,兄弟我当时的一位同事好友突然自杀。大家痛心之余,得知他患抑郁症已经年余。从那时起,兄弟我对这种精神疾病开始有所探究——不是研究,咱不是干那个的。
据专家称,中国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第一位的危险因素,是最常见的自杀原因。还有一个数字:自杀者中,80%患有抑郁症。
据兄弟我的理解,抑郁症容易导致自杀,可能是因为患者总是把遭到的挫折、自身的缺点错误无限夸大上纲上线。他们或认为自己遭到灭顶之灾,只有一死以逃避;或认为自己犯下不可饶恕之罪行,只能一死以谢罪。
因此,探讨如何避免葛炜炜事件继续发生,重点应该放在如何防治抑郁症上。
就葛炜炜事件,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一位执行副主席透露,葛的死因可能与学业问题有关,由于他的论文遇上少许阻滞,相信压力颇大。
有自称与葛炜炜相熟的同学在网上发表洋洋千字的文章,揭露其自杀“真相”,称葛的博士生导师突然表示将前往美国发展,炜炜要么放弃3年的研究成果,退学随导师去美国,要么“就自己去找工作吧”。言下之意,葛被导师抛弃了,因而轻生。
这些说法看上去有理,其实根本捉错用神。
问题在抑郁症,不是别的。